都會局通過分擔北岸污水廠成本 溫哥華區水費明年起將加150元
【明報專訊】大溫北岸污水處理廠興建成本大幅上漲,大溫都會局投票通過將介入並分擔北岸市鎮政府的部分成本,但該決議同時代表大溫另外3個污水處理區域內的民眾,明年開始每年需支付更多公共事務費用,由80至150元不等,為期15年。
根據3月公布的數字,北岸污水處理廠的預期興建成本由原來的7億元增加至38.6億元,主因是更換承建商、建造成本上升及通脹。根據較早前的方案,北岸居民需要由明年開始往後的30年,每年多付725元的公共事務費用,以彌補超額的成本。在都會局上周五通過介入分擔成本後,北岸居民每年只需多繳590元。
不過,住在其餘3個污水處理服務區的民眾,未來15年公共事務費用亦會因而調升--溫哥華污水處理服務區居民,明年起要多繳150元;鷺島(Lulu Island)及菲沙河谷區的增幅,分別為80元和90元。
北岸居民佔大溫人口總數7%,新的污水廠將為該區超過30萬名居民和企業服務。都會局日前所通過的協議,意味着北岸市鎮政府將承擔37%的項目費用,其餘63%由大溫其他地區分擔。
北岸市鎮政府職員曾向都會局提出建議,由其他地區分擔88%成本,北岸只負責12%,但遭大力反對。蘭里鎮市長伍德沃德(Eric Woodward)指提案對其他地區的納稅人不公平;高貴林港市長韋斯特(Brad West)則表示,要其他區域分擔88%的成本實在太過分。
對於新通過的計劃,北溫區(District of North Vancouver)市長利特爾(Mike Little)表示仍未足夠,他表示北岸市鎮政府已經提出了充分理由,證明需要獲得更多幫助。
北溫區議員波普(Catherine Pope)更直言對投票感到失望,因有大多數成員投票反對為該項目作出大規模的成本分擔行動,「與北溫區內的納稅人溝通時充滿挑戰,他們對這決定並不滿意,都會局存在的意義是一個以大溫為整體的機構,讓成員在財政責任合理的情況下分擔項目成本,防止市鎮政府面臨巨大的財政負擔。」
雖然都會局介入承擔部分成本,會加重北岸以外大溫地區納稅人的負擔,但也有不少人認同要向北溫提供援助。
溫哥華市議員楊瑞蘭(Sarah Kirby-Yung)表示,照顧好所屬選區內的選民固然重要,但當鄰居遇上麻煩時仍然會想上前幫忙,而北岸地區這次真的遇上問題。
楓樹嶺市長魯米(Dan Ruimy)則表示,雖然不想支持成本分擔協議,但考慮到目前污水廠的使用年限,以及區內各市鎮的緊密聯繫程度,他在投票時沒有其他選擇,「正在使用的污水廠會直接排水出海洋,雖然我可能不會用到北溫的洗手間,但當把大溫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時,該協議讓區內所有人都受益。」
北岸污水處廠興建工程原定於2018年展開,並於2020年底投入服務,但在都會局與當時負責設計和建造的承建商終止合約後,項目開始停擺。魯米認為需要就項目成本飇升一事問責,並採取措施確保工程未來進行時不會發生同類情況。
本那比市議員達利瓦爾(Sav Dhaliwal)同意魯米的論點,他說目前各區的費用增幅好像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要求當局提出一個更公式化的方法,來確定整個地區的納稅人將受到多少影響。
北岸污水廠興建計劃最初宣布時,獲聯邦及卑詩省府4.05億元的聯合投資,聯邦能源部長威爾金森(Jonathan Wilkinson)今年3月底表明,不會有更多聯邦撥款投資在該計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