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膠樽量佔半 碧瑤營運工場暫停 稱未來方向融資待解決 4月剩承諾處理量6.7%
【明報專訊】綠在區區指定回收商「碧瑤」去年1月起獲批實惠租金,在屯門環保園設立廢塑膠處理設施「塑新生」,主要處理1號PET膠樽,業界估計單以PET計,其「市場佔有率」逾半。環保署今年4月初接獲該廠通知,基於商業考慮,該月起逐步暫停接收處理廢塑膠。該廠的回收及處理量由1月至3月平均每月約300公噸,跌至4月約30公噸,僅及該廠承諾處理量每月平均450公噸的6.7%。環保署表示正按租約條款和實際情G跟進,政府在知悉事件後已多次與租戶碧瑤聯絡,要求碧瑤履行租約要求,避免影響回收運作。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塑新生:盡快復營 港回收率低
稱長期營運取決於生產者責任制
塑新生表示會盡快恢復營運,又稱香港膠樽回收率偏低,要令該廠可以長期穩定營運,取決於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及時實施和成功。有環團及回收業界均促請政府加快落實廢膠樽徵費,以提升廢膠回收率,減輕業界收集及運輸成本。
現時綠在區區收集到的回收物須交予指定回收商處理。有綠在區區職員向本報表示,收集到的廢膠須交予碧瑤,然後送到塑新生處理,惟4月收到碧瑤通知,由於塑新生暫停回收廢膠,會安排其他回收商處理。該名職員說,全港唯獨塑新生可將PET 1膠處理成準食品級的塑膠薄片,擔心長期停運會影響整體回收。環保署表示,現時綠在區區將收集到的塑膠交予該署確認的承辦商,並無直接將廢塑膠送到塑新生,綠在區區的塑膠回收服務未受影響。
綠在區區職員憂影響整體回收
環保署表示,該署於2017年經公開招標批出環保園內一幅用地予「碧瑤廢物處理及回收有限公司」興建廠房回收廢塑膠,塑新生有限公司為碧瑤的回收承辦商,負責營運該廠房。
環保署稱,環保園的租戶須承諾其回收物處理量,而為了讓租戶在營運初期逐步建立回收網絡、調校處理設施及營運模式,租約協議要求租戶需在開始運作起計兩年內逐步提升運作至承諾處理量。塑新生廠房於2022年1月3日開始運作,按租約協議,碧瑤承諾於今年其回收廢塑膠廠房每年處理5400公噸廢塑膠,最終將達至每年1.08萬公噸,即平均每日約30公噸。
環保署資料顯示,2019年PET膠樽回收率偏低,只有0.46%,約相等於202公噸,即平均每日約553公斤;2020及2021年環保署未有公布PET回收數字,不過有業界稱,自塑新生去年投入服務,PET回收量大增,今年首季平均每月約300公噸,單以PET計,估計其「市場佔有率」逾半。
塑新生暫停回收廢膠至今約兩個月,被問到租戶未能履行租約協議有何後果,環保署只表示按租約條款和實際情G跟進和處理,該署亦會跟進和了解租戶面對的困難,以便提供適切協助。
被問未履行租約後果
環保署:跟進了解租戶困難
塑新生表示已於今年4月中暫停生產,股東們正積極討論公司未來方向及融資方案,若融資方案得到解決,會盡快恢復營運。塑新生又指環保園的廠房每日可處理約60公噸回收廢膠樽,相當於240萬個膠樽。
環團:政策未到位 籲膠樽徵費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塑新生是本地首個大規模的食品級塑膠回收設施,由碧瑤、歐綠保及太古可口可樂聯營,但運作一年多便暫停回收,恢復無期,事件反映政策未到位,即使有財團願意投資廠房,但仍難以營運下去,相信稍後即使恢復運作,仍要「捱」至膠樽徵費落實,才有望扭轉局面。
朱分析,現時塑新生面對問題包括收集量不足,以及收集的廢塑膠質量參差,未能做到較徹底分類,影響生產效率。他建議政府在草議膠樽徵費法案時認真考慮推行按樽制,並將回贈金額由擬議的1毫增至5毫甚至1元,增加經濟誘因,另外徵費計劃實施初期的目標回收率應訂於七成或以上,令回收業界有足夠廢塑膠作循環再造。
料2025年推生產者責任制
環保署表示正積極籌備推展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現正草擬法律條文,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將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最快2025年推行。
資料顯示,環保署於2017年8月批地予碧瑤,租期合約長達20年,碧瑤負責設計、建造及營運位於屯門環保園的廢塑膠處理設施,佔地6500平方米,月租15萬元。該廠主要處理1號塑膠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2號膠HDPE(高密度聚乙烯),為本港首間可達準食品級塑膠的回收廠。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