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5.08
    星期一

新聞解碼:箱形水母新物種

[2023.05.08] 發表
米埔三槳水母是箱形水母身體透明,沒有顏色,身體有四隻角,每隻角均連接3條觸手。

【明報專訊】於大海中飄游的水母,比恐龍更早出現,已在地球上繁衍超過6.5億年,至今仍分佈於全球各水域。最近浸大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新水母品種,令全球三槳水母科物種增至4個。

■新聞節錄

浸大領導的團隊早前於米埔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令全球三槳水母科物種增至4個。

新發現的米埔三槳水母,與其他箱形水母一樣有24隻眼睛,平均地分為4組;其身體透明,平均體寬1.5厘米,身體有4隻角,每隻角連接3條長約10厘米的觸手,觸手基部各有一個扁平的槳狀結構,可令箱形水母收縮身體時產生強大推力,因此比其他水母游得更快。團隊又指出,米埔三槳水母另一特徵為其假緣膜水管有多條分支,而牠們生活於鹹淡水,水溫要維持於約26℃至27℃,與一般水母的生活環境不同。

【節錄自〈港發現箱形水母新品種 命名米埔三槳水母 學者:港生物多樣值保育〉,《明報》,2023.04.19】

■知多點

遇見水母了

如被水母刺傷,應從速上水。由於皮膚仍會殘留水母的毒螫或觸鬚,若徒手觸碰傷處,可能會造成二度螫傷,可以海水冲洗傷處,勿用淡水或蒸餾水,以免刺激;或以約42℃的熱水浸泡螫傷部位,以減輕痛楚。如果面部或眼部螫傷,或出現嚴重不適症狀,應立即求醫。

■知多點

水母有毒

部分水母觸手上的刺絲細胞含有毒素,雖然水母不會主動攻擊人,但觸手在海洋中難以被察覺,游泳或潛水人士容易誤觸其身體,水母被刺激下以觸手回應。若被水母有毒觸手刺中,皮膚可能會被觸手彈出的刺絲胞刺穿,毒素隨之滲入人體,輕則皮膚出現明顯的條狀紅疹、水泡,身體紅腫及痕癢,重則可致休克,甚至死亡。

現時全球已發現的箱形水母均帶毒性,其中澳洲箱形水母為最毒水母,據稱自1884至2021年間在澳洲造成64人死亡。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指未知新品種毒性,但提醒市民若在米埔自然保護區見到水母,不應觸摸牠們,避免出現過敏反應。

文:方綺婷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常識學堂 第273期]

更多教育
生活與科學:星星搖籃分子雲
【明報專訊】浩瀚的宇宙有數之不盡的星星,我們肉眼可見的星星幾乎都是恆星(Star),跟太陽一樣自行發光發熱。這些閃亮的恆星都是從「分子雲」中...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