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議機構改革 推中國式現代化
即將於26日到28日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聚焦機構改革和高層人事安排。北京學者認為,新一輪機構改革涉及政治體制改革,將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目標進行部署,人事安排也將與之有高度相關。
據此前官方披露的信息,根據二十大部署,本輪機構改革着重統籌中共中央機構、全國人大機構、國務院機構、全國政協機構,統籌中央和地方,並深化重點領域機構改革。從本次討論案題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來看,「推進黨政機構統籌改革,加強中共的全面領導」這一思路料仍將延續。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認為,不同時期機構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提高工作效率。二十大後,中共開始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目標,對下一步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本輪機構改革也將圍繞這個任務,解決相關問題。
戴焰軍表示,習近平近日提出的「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係」,將是本輪機構改革的基本原則。
戴焰軍說,機構改革肯定是要涉及政治體制改革的。他認為,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改革是為了特定目標,為解決發展道路中的問題而進行。
歷次機構調整 緊扣時代問題
改革開放後的八次黨政機構改革,基本每五年一次,重點各有不同。1982年解決計劃經濟體制帶來的機構臃腫問題,國務院部委、直屬機構從100個減為61個,編制從5.1萬人減為3萬人。1988年強調政府對經濟從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如撤銷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組建新的國家計委,撤銷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核工業部,組建能源部。1993年統籌黨政機構,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1998年強調政企分開,撤銷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等,改為相應企業。2003年適應「入世」後的需求,成立國資委、銀監會,組建商務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計劃」一詞從此在各機構名稱中消失。2008年首提「大部制」多部門合併,組建環保部、工信部等,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2013年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角色關係,撤銷鐵道部,成立中國鐵路總公司。2018年注重黨政機構統籌改革,同時成立國家監察委、國家移民局、農業農村部等。
分析人士指出,歷次機構調整都緊扣時代問題和改革難點,也助推了政治、經濟、社會的重大變革,本輪機構改革亦將有其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