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放映會 本地反應踴躍 主辦團體﹕讓移民可緊貼香港時下文化
【明報專訊】隨着近年港人移民大幅增加,全加不少港人互助組織相繼舉辦香港電影放映會,一起觀賞港產片並懷緬香港的種種。一名香港電影發行商表示,海外社區團體申請播放電影趨勢已逐漸成形,單是去年已有超過10個北美團體向他們購買港產片播映權,並認為這種商業合作模式有助推廣香港電影到海外觀眾。
溫哥華港人團體「香港屋」希望引進更多非主流香港電影來溫哥華,讓移民港人能緊貼香港時下文化。「香港屋」說,本地觀眾對港片的反應出奇踴躍,以去年11月於卑詩大學(UBC)播放《緣路山旮旯》為例,200張門票在3小時內便全數賣出,還有一些觀眾完全沒有香港背景。
香港一間電影發行商代表Felix 表示,近年陸續有不同海外港人團體,主動跟他們聯絡,洽談購買港產片播放權,舉辦放映會,而團體之間大多都是彼此認識,某個團體舉辦後,便把發行商的聯絡方式轉給另外一個團體。
在卡加利的港人組織Echo Theatre代表Veronica 表示,她們首次舉行放映會是在2022年2月,至今一共播放了6齣港產片,場次共14場;最初,她和團隊對如何舉辦放映會所知甚少,如要有甚麼設備,怎樣申請版權等,依靠都是來自其他城市港人組織網絡群組的資訊,一路邊學邊做。
Veronica 指出,並非每齣電影都是全院滿座,視乎觀眾口味、時機,在卡加利入場人數最多一次有200人,300張網上公開售票最快在30分鐘內售罄,然而亦有一齣在卡加利香港文化節播出的港產片,最後卻要調低票價促銷,她表示,面對場租成本,主辦方隨時會面對虧本風險。
Felix表示,其任職的電影公司,對電影在海外播出有嚴謹規格,播映地點必須為電影院,或具備電影院類近設備,能播放某個高清晰度的影像格式。
「香港屋」表示,作為規模不大的非牟利團體,最大難處是在放映畫質、觀眾人數、場次數目及門票價錢之間取得平衡;Veronica亦承認,尋找符合播放標準的場地是控制成本的一大挑戰,她指出,計算場租和版權費用後,每張票價大約要25元,每場至少售出8成門票,收支才可拉平;面對票價比一般門票貴、賣票情況不穩定等因素,要長遠發展,尋找贊助是封蝕本門的一種方法。她表示,曾有當地香港人從事汽車買賣和移民公司贊助放映場次的開支。
住在溫哥華的港人文綺貞今年1月代表香港大學校友會英國分部,聯同男拔萃及英華女校校友會,在英國倫敦法國文化館,舉行了一次向已故導演羅啟銳和張婉婷致敬的電影回顧展,她表示,最費時在於跟不同電影公司傾談5齣電影的版權;除了紀錄片《給19歲的我》3場爆滿外,其他較舊的電影銷情一般,幸好電影展有校友全額贊助;另外,文綺貞表示,這是校友會首次舉辦電影觀賞活動,當見到有觀眾從巴黎、阿姆斯特丹、栢林、愛爾蘭和英國其他各郡前來觀看,跟導演作連線溝通,感覺很有意義。
Veronica指,鑑於近期港產大片已有本地戲院播放,未來會繼續主力尋找香港的非主流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