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國:春運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前15天及後25天是內地春運時期,大量學生、民工及旅客使用鐵路、陸路、航空的交通工具回鄉探親,對交通系統造成巨大負荷。
防疫放寬
料客量20億 疫前七成
內地春運於1月7日拉開序幕,預計2月15日結束,共40天。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估算,2023年春運人流約20.95億人次,較2022年同期增加近一倍,恢復2019年新冠疫情前約七成。其中年初六(1月27日)及年十六(2月6日)前後是返程高峰。新華社報道,春運第一天(1月7日)全國鐵路、陸路、航空等客流量達3473.6萬人次,比2022年增長38.9%。
共40天 初六及十六返程高峰
自防疫「新十條」2022年12月初發布以來,各省市陸續取消出行限制,不少民眾終能回鄉過年。由於春運期間人貨流動密集,令交通運輸業人員感染風險增加。徐成光稱,中央及國務院已要求各部門及地區按春運專班要求部署。
鐵路方面,國鐵集團運用2022年新開通的鄭渝高鐵、京唐城際、新成昆鐵路等增強運輸規模,以及加強重點地區和時段資源投放,保持運輸效率。國鐵集團稱會進一步改善售票網站「12306系統」功能,進一步擴大電子票應用範圍,如到站補票和列車補票全面電子化等,以加強效率。
航空方面,中國民航局總飛行師萬向東表示,春運期間日均客運1.1萬航班,預計民航客流量將明顯增長。民航系統將在春運期間進一步完善航班的編排,減少延誤所帶來的不便,以及加強服務,及時處理旅客訴求。
內地自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而冬春季是新冠病毒相對活躍時期,有人質疑這時放鬆社交距離政策是否不恰當。國家衛健委疫情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接受央視專訪時表示,從科學防控角度要考慮各方因素,才能選擇適宜時機,「這也是不論專家組還是國家層面都反覆思考的問題」。梁萬年說,考慮眾多因素包括社會、經濟、人口,特別是人群免疫力水平的變化等,「我認為所確定的時機是科學的,是恰當的,也是合乎有關的要求的」。
■勞工流動性 (Labour mobility)
勞工流動性可分為地域及職業兩類。地域流動性指勞工由一處地方轉移到別處工作的能力,職業流動性則指勞工由一種行業轉移到另一行業的能力。內地離鄉到城市尋找工作的民工,屬前者。春運現象可反映內地勞工的地域流動性之高。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