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自行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 成本降療效增
【明報專訊】本港於2021年共有逾1800名免疫缺乏症病人於醫管局注射免疫球蛋白,相關開支達9700萬元。港大風濕及臨牀免疫科團隊2020年展開研究,安排病人由傳統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改為皮下注射,發現入院次數大減九成,推算每人年均醫療成本亦減少約2.5萬元,有助紓緩公營醫療系統負擔。負責該項研究的港大學者表示,以往病人須定期返醫院接受靜脈注射,改為皮下注射則可由病人自行處理,免卻經常進出醫院的舟車勞頓。
每人年均減2.5萬開支
港大研究團隊分析醫管局臨牀資料分析系統,發現接受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病人從2012年的1367人增至2021年的1873人,增幅約37%,免疫球蛋白使用量則於同期增約七成,每年相關支出亦增約76%,至2021年逾9700萬元。
研究團隊分析瑪麗醫院過敏及臨牀免疫科診所中,22名需持續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病人,當中14人以傳統的靜脈注射,其餘8人改以皮下注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病人改為皮下注射後免疫水平較平穩,每月注射量較傳統方法減少約兩成,每年入院次數亦從平均13次大減至0.5次,每年醫療成本則從22.2萬元減至19.7萬元。
研究團隊指出,瑪麗醫院是全港唯一具有免疫及敏感科專科的公立醫院,專門診治免疫系統失調病人,故該院病人數據足以反映全港現况。
棟篤笑匠阿V讚方便演出
40歲的棟篤笑藝人Vivek Mahbubani(阿V)本來需要每隔4周接受靜脈注射,以往經常憂慮療程變動影響演出檔期,直至去年獲研究團隊建議改為每周自行皮下注射,每次約4小時,更試過外遊乘火車期間注射,相信日後可方便出國演出,毋須定期返港治療。
帶領研究的港大內科學系風濕及臨牀免疫科主管兼臨牀助理教授李曦表示,現時臨牀研究只能借用公院地方,對部分病人不便。港大擬興建新教學及研究大樓,連接瑪麗醫院,他期望盡快落成,方便病人接受治療和參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