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餅家重拾發展希望 期政府三思癖癮設施地點
【明報專訊】溫哥華市議會昨日討論耗資逾200萬元的「振興華埠行動計劃」(Uplifting Chinatown Action Plan),區內有經營數10年的老字號,多年來一直受塗鴉、破壞及罪案滋擾,感到經營無力,曾一度考慮搬離華埠甚至退休,然而,因為對省長尹大衛(David Eby)、市長沈觀健(Ken Sim)近期對華埠提倡的種種改革,重拾對唐人街未來發展的希望,老店負責人吳鄭萍芳表示,只要一日身體能應付,都會一直把老店經營下去。
位於片打東街(E. Pender St.)的新城餅家餐室已有42年歷史,由67歲的吳鄭萍芳與73歲的丈夫吳國才經營。
在華埠工作逾半世紀的吳鄭萍芳早前接受CityNews訪問時表示,由於持續發生塗鴉、破壞及搶劫事件,區內人口急劇減少,一時感觸下淚,表示曾萌生去意,搬到別的地方經營。
溫市警發言人艾迪森(Steve Addison)表示,華埠罪案率在2021至2022年間上升,針對人身的犯罪增加19%,財產犯罪上升18%——其中縱火急增50%,損毀上升17%,爆竊增加20%。這些數字是基於溫哥華華埠商業促進會(VCBIA)規劃的社區邊界。
吳鄭萍芳表示,自己店舖不同西人餅店,主打薄利多銷,故人手需求很大,現時僱用了接近40位職員,大多至少工作十年以上,一位糕點師傅更為她們工作了41年,兩夫婦對店舖、唐人街和熟客都建立了感情,她強調,她對唐人街是充滿感恩之情,覺得它為兩夫婦帶來了很多東西,包括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她回憶,80年代是唐人街可算是最輝煌的時代,然而,隨著不同地區的發展及超市興起,華人不再集中在唐人街地區購買糧油雜貨,加上受政府政策影響,唐人街的環境卻慢慢出現變化。
她表示,約在20年前,市政府開始在唐人街附近區設置一些安全注射所,導致區內多了癖癮人士,隨著大麻合法後,情況變得更惡劣,街上多了精神健康出了問題人士走動,她記得,有一名越南裔的女嗜毒者,經常在唐人街上問駕駛人士討零錢,更不時到她店內大叫,騷擾其他客人;有些會到店內搗亂,搶客人手機等。
她強調,她不是對癖癮人士有偏見,只希望市政府不要把有關的設施,集中在某幾幾個地區,近年來無家者、癖癮人士和幫派都集中在的溫市中心東邊,與唐人街只有一街之隔,導致前來唐人街的本地人流減少。
她表示,現時店舖的客戶,西人、華人各佔3成,華人覺得店內產品比大型超市貴,所以數目比以前少了,相反,西人覺得她店內蘋果批、雞尾包,比賣牛角飽的西人店舖便宜,記者昨日中午在店內,就發覺有兩位西人市警正排隊光顧。
吳鄭萍芳表示,店舖賣包利錢不高,加上中西包點工序至少涉及10個不同步驟,費時又耗人手,她幾近每天都會6時半到達店舖,一路工作至晚上7時,經營超過40年後,身心勞累,還要抽空處理後門的塗鴉和癖癮人士或無家者留下的排泄物,感覺很無助。
吳鄭萍芳曾萌生去意,在其他地方再開店,避開影響生意的外圍環境因素,然而,她在附近擁有另一間店舖物業,她發覺,前來向她洽租多是非牟利機構,他們期望把地方改作服務無家者或癖癮人士的地方,她強調,寧願丟空物業多月,也不願唐人街地區面貌進一步被改變。
自從省長尹大衛、市長沈觀健推出一連申有關重建華埠的消息,她感到非常歡迎,希望改革能為唐人街地區帶來一個新景象,她形容,跟丈夫一起經營的店舖就像一棵用心栽培的植物,希望店舖能夠一路經營,長大,她表示,只要身子還可以,都會繼續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