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寵茂:控疫責任轉至市民 劉宇隆:日後打針看個人意願
【明報專訊】本港昨起取消「疫苗通行證」及大部分社交距離措施。被問到為何突然轉變對疫苗通的取態,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昨稱一直有評估政策成效,現在只是「轉折點」,政府無改變對「一老一幼」接種率低的關注,又稱是時候將管控疫情的責任和權力,由政府轉移至市民。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認為,本港除了「制度性復常」,亦需「思想復常」,過去3年「非一般」措施需全盤重新檢視,日後市民打針與否應以個人意願為依歸,並建議本港可於兩周後考慮取消感染者強制隔離,至農曆新年後逐步取消戶外口罩令。
倘跌至1.5萬宗 劉倡撤強制隔離
本港昨日公布新增24,895宗新冠個案,23,589宗屬本地感染,醫管局公布多62人死亡。劉宇隆昨於港台《千禧年代》稱,現時社區傳播情况呈「頂峰橫行」,料單日陽性個案約兩周後下跌,待跌至每日1.5萬宗,可考慮取消感染者強制隔離要求。口罩令方面,他認為是成本效益最高的措施,可待農曆新年後考慮取消要求戶外戴口罩。
劉宇隆說,本港面對新冠病毒的思維要「180度改變」,須全盤檢視防疫措施,包括疫苗接種策略,日後要尊重不願意打針者的意願。劉稱目前大部分長者均曾染疫或已打疫苗,已打兩至三針長者的染疫死亡風險,與流感基本上很接近;幼童接種方面,他認為應尊重家長想法,惟需清晰讓家長知悉幼童無打針染疫的風險。
盧寵茂於同一節目稱,是時候將管控疫情的責任和權力,由政府轉移至市民,日後有否不適、需否求診或請病假,都應由市民決定,重申是次放寬並不突然。盧認為毋須執著將新冠與流感比較,又指新冠對醫療系統的影響大於流感,兩種病毒應是「疊加」,「一加一可能大於二」。
盧:政策無疑要顧內地疫策
上周末仍強調一老一幼接種率低,不宜撤銷疫苗通,事隔數天「轉口風」,盧寵茂回應稱所有政策都應適時考慮成本效益,現在只是「轉折點」,又稱政府無改變對長幼接種率的關注,而疫苗通對推動有關群組接種率的成效減低,政府將繼續推動院舍接種,及考慮其他方法推高長幼接種率。
被問撤銷疫苗通是否存在「心理關口」,盧寵茂於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稱,唯一心理關口是如何保障市民健康和醫療系統,亦承認考慮本港政策時,毫無疑問要兼顧內地防疫政策。
(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