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股爭議突顯德政壇重塑對華政策分歧
朔爾茨上周出席企業峰會時明確表態道:「我們(德國)不必與某些國家脫u……我們必須繼續與個別國家做生意,我明確地說,與中國也是如此。」
德國政壇在反思和重塑對華政策上早有分歧,今次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貨櫃碼頭的爭議再次突顯這個問題。
輿論憂慮經濟上潛在依賴中國
在默克爾執政後期,德國政壇已開始反思昔日強調「以貿易促進改變」的對華策略,除了沿用歐盟對華「3定義」,即包括視中國為「體制對手」之外;前年9月公布首份《印太地區指引》,更被解讀為尋求減少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盼將供應鏈分散到東南亞國家。到朔爾茨政府上台後,俄軍侵烏終引發柏林對能源依賴俄羅斯的警覺,進一步加深德國輿論對經濟上潛在依賴中國的憂慮。
在執政聯盟3黨中,以綠黨對華立場最為鷹派,親商界的自民黨也關注對華經濟依賴問題,社民黨則相對溫和。但今次反對漢堡港交易的6個部門涵蓋3黨,包括社民黨人出任部長的國防部和內政部。
綠黨主管的外交部和經濟部被認為在制訂對華戰略上有重要角色,其中外交部正草擬對華戰略,並牽頭德國歷來首份國家安全戰略文件的制訂,而主管經濟部的副總理哈貝克則曾提到當局正研擬新的對華貿易政策,以減少在天然材料、電池、半導體等依賴中國。即使對華戰略走向未必像默克爾時代般更多掌握在總理府,朔爾茨也不會沒有話語權。
學者:打擊執政聯盟信譽
朔爾茨下月訪華的消息開始流傳後,研究中德關係的知名學者巴爾金(Noah Barkin)在Twitter表示質疑,引來德國駐美大使哈貝爾回應,為柏林對華政策辯解。
這次漢堡港爭議再次引發柏林是否重視減低對華依賴的政策,巴爾金在Twitter指,倘若朔爾茨在6個部門反對下仍希望批准中遠入股的報道屬實,「對執政聯盟的對華政策信譽而言,這會是具破壞性的打擊」。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