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寺風波延燒 揭寺廟「生意經」
兩成商業化 多種標價服務
90後女居士吳啊萍對日本侵華戰犯「這一拜」,一石激起了千層浪。供奉有關牌位的南京玄奘寺,一時之間成了輿論眾矢之的。地處南京的寺廟,供奉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軍戰犯牌位,網絡輿論「炸鍋」程度可以想見。隨之而來的,是內地寺廟商業化這類延燒話題,如今也開始受到公眾關注。明報記者
寺廟變企業 涉足多產業
今次「牌位門」中,輿情公憤其一即在於廟方為何什麼錢都敢賺?隨着傳媒揭露,寺廟一系列「生意經」遭曝光,明碼標示的各式宗教服務令公眾意外。原來不知不覺中,內地一些寺廟早已變身企業,本該「六根清淨」的和尚也早就投身逐利「紅塵」。
吳啊萍自稱因噩夢傍眠,遂2017年到寺為6個「朋友」供奉牌位。寺廟按每個牌位每年100元(人民幣,下同)標準,供奉5年收其3000元。事件曝光後,該寺前住持傳真法師亦被起底。企業公開信息顯示,釋傳真關聯公司有7間,並控股3間。釋傳真曾出品兩部講述愛國抗日主題的電影,由其擔任編劇和製片人。當中《棲霞寺1937》一片因帳目不明,導致其與他人打了6年官司。
釋傳真領導下的玄奘寺,靠租售牌位等宗教服務轉型商業化,這一情况在近年內地佛教寺廟中並不少見。中國佛教協會統計數據顯示,至2020年底內地現存寺廟有3.26萬座,當中有20%以上已經商業化,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四川等地。這當中,少林寺的商業化程度最高,自2000年至今,少林寺已涉足出版、電子商務、文創、演藝、短片等多個產業。《衛報》曾報道少林寺每年收入高達1000萬英鎊(約1億港元)。今年4月,少林寺旗下註冊公司更以4.52億元價格在河南鄭州競投拿地。
一般來說,不少寺廟通常以門票、供奉、捐款、周邊產品售賣等方式作為收益來源。以上海靜安寺為例,除售價50元的門票外,寺內還提供牌位供奉、法會、功德、香茗等有償服務,當中以「捐功德」標價最高。在該寺推出的微信小程序上,捐獻塑像價格達9000元,數量上不封頂。此外,靜安寺還售賣開光法物,如一座釋迦摩尼佛銅鎏金座像要1.98萬元,一枚山寶銀幣賣1.68萬元。
地方當搖錢樹 投資化水欠巨債
寺廟逐利的背後,亦有地方政府將其當搖錢樹的因素。「鈦媒體」報道,本是佛門清淨地的陝西法門寺,曾因意外發現佛指舍利(釋迦牟尼的一根中指骨)名聲大噪,吸引中外信徒遊客前來。當地政府後陸續共投資約數十億元打造相關景區,期冀發展旅遊經濟。巨大的投資最終被轉嫁到寺廟和僧人身上,法門寺景區門票從28元暴漲至120元,景區功德箱被定製一年800萬元的捐款KPI(關鍵績效指標),僧侶遊客怨聲載道,經營收入每况愈下,最終更欠下逾40億元巨額債務無力償還,並陷入多起訴訟,目前法院已將其列入失信公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