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國企H股上市是融合最成功例子 查史美倫:堅守國際標準 保港優勢
【明報專訊】金融篇
全球金融中心之間競爭激烈,香港的證券市場過去25年靠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不斷壯大。內地當局近年亦致力發展本土證券市場,紐約、倫敦、新加坡等亦不斷拓展新業務,擁有10多年內地及香港監管機構經驗的香港交易所(0388)主席查史美倫形容,國企以H股形式赴港上市是香港與內地融合最成功的例子,當年香港「企硬」要求國企符合國際公認的高標準上市,既打開了國企「改革之門」,亦為本港新股市場注入新動力。展望未來,她說現時部分港人擔心「融入大灣區」戰略會被內地「牽住走」,但事實恰好相反,只要堅守國際標準,相信香港能保持自身優勢。
明報記者 葉翠
明日預告:包潤石劉兆佳談國際定位
回顧過去25年香港金融市場,查史美倫認為,最大轉變是由一個相對本地的市場,正式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倫敦、紐約並駕齊驅。她指出,有此成果不但有賴「背靠國家、面向國際」的戰略優勢,也全靠香港自身努力,當中監管制度為極其重要的一環。
本港金融業在1997年前後經歷不少重大變遷,查太提到,當中由她經手、最難忘的莫過於「破天荒」准許國企來港上市,不但助國企改革踏出了一大步,同時為港股帶來更多元化的行業結構。她表示,當時本港具上市潛力的企業大多已掛牌,雖然陸續有不少新公司成立,但發展成一定規模需時,加上港股以地產股為主,而H股則為本港市場帶來大批大型及重工業企業。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內地看見本港市場的發展空間,同時讓國際及本港投資者看到中國企業的潛在價值。
培訓內地企業 港做接軌上市窗口
查太憶述,當年內地未有證券法及公司法,甚至連中國證監會也未成立,本港證監會、港交所的前身聯交所連同內地監管機構「由零開始」緊密合作,一年內火速完成相關法規工作,包括訂立「必備條款」,把香港公司法中應有的規定列入作為上市條例的一部分,要求內地公司須把它列在章程中(即所謂必備條款),並須與交易所訂立上市合同。她續稱,當時香港監管機構向內地獨立董事提供不少培訓,找來律師、會計師、廉署等替他們「惡補」,亦對所有公司一視同仁,未有因為背景而放寬。多年後回看,大部分企業都遵守規則,對於能夠在港上市「引以為榮」,至今排隊上市的內地企業仍源源不絕。
積極參與國際機構 證明水平頂尖
展望未來25年,查史美倫強調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重要,金融業為本地經濟帶來約20%的貢獻,而只佔勞動力市場的6%,為本港不可或缺的高增值行業,深信將來仍可保持地位。她又稱,以往無論是證監會還是港交所,都一直積極參與國際監管組織,證明香港監管制度能緊貼國際標準。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是現屆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的主席,查太本人亦是國際證券交易所聯會董事。回歸前後曾任證監會主席的梁定邦亦曾任IOSCO技術委員會主席,早兩任港交所主席夏佳理亦曾任國際證券交易所聯會主席。查太說,「這證明香港的金融市場水平是全球頂尖,我們自己睇到之外,別人也睇到。」即使近年地緣政治影響中國跟西方的關係,查太稱這些機構都是專業機構,看不到香港的參與會受到影響。
續擴內地合作範圍 至今21中概股回流
她認為,刻下香港要堅守國際標準之餘,同時要透過擴闊跟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的範圍,來拓闊空間。互聯互通機制自2014年開始建立,業界多年來爭取納入更多產品,上月兩地監管機構終就ETF通(交易所買賣基金)達成共識,兩地合作項目的進度跟當年國企來港上市時慢了一大截。查太表示,隨蚨革`交易所相繼成立,現時內地市場更為複雜,內地監管機構需平衡各方利益,「目前機制問題不在於快慢,而是產品納入的範圍」。至於首批ETF通南向合資格產品預料不夠10隻,她表示,成功開通為重要的起步,期望未來可納入更多產品。
此外,在中美審計監管風波下,近年港交所積極改革上市制度,包括允許非創新產業公司及不合規WVR(同股不同權)的內地企業來港第二或雙重上市,至今已吸引21家中概股回流本港。查太解釋,改革源於市場上有不少聲音希望規定可獲放寬,不僅僅以中概股為對象,她又強調港交所並非行「來者不拒」路線,未來會繼續保持此獨有優勢。
(回歸25年 危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