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例子庫:聰明人說話,是因為有些話要說;蠢人說話,則因為要說些話。
【明報專訊】提起古希臘哲人柏拉圖(Plato),你可能先想起「柏拉圖式愛情」,但可知道「學院」一字,甚至後世許多教學課程和方法,都受他影響嗎?柏拉圖是蘇格拉底(Socrates)的追隨者,把他與時人的聊天對話寫成《對話錄》等多部作品,更有哲學家說西方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註腳,開啟後世哲學理論的先河。
■想一想
柏拉圖(公元前427至347年)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柏拉圖」並非本名,是其體育老師為他起的綽號,有平坦、寬闊的意思,形容他強壯的身驅和寬闊的前額。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自小受良好教育,後來追隨蘇格拉底。經常與人討論哲學的蘇格拉底,單是不敬拜雅典眾神已觸動了時人的神經,以「民主」的方式被判死,這對柏拉圖有很大影響。其後柏拉圖遊歷四方,宣傳自己的貴族政治主張,但不成功。他在約前387年創辦學校,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所綜合學校,許多古希臘哲學名士曾於該校就讀。學校的希臘文名稱源自希臘的戰鬥英雄阿卡德穆(Academus),也是後來英語中「學院」(Academy)一字的由來。
書寫減記憶力 宜說話傳承知識
想獲得知識,你會向人查問還是到書堆探求答案?蘇格拉底與人熱切討論哲學思想,卻沒有著書立說,他認為「被寫下的文字,只能提醒人們他們本來就知道的事情」,以記憶內化概念,再以說話表達,才能好好傳承知識,書寫反而會減損人們的記憶能力。偏偏,柏拉圖把蘇格拉底的對話書寫下來,才令後世知其所言,至於有多少是蘇格拉底原意,有多少是柏拉圖的思考過程,後世難以判斷。柏拉圖既講學,亦寫作,作品多為「對話錄」形式,受時人愛創作戲劇的形式影響,這種對話、說故事的方法,與今天的「論文」有很大分別。
學習是為解答難題,還是發掘更多未知的問題?我們寫議論文,要先預設立場,再以論點論據論證延伸之。柏拉圖在作品《對話集》(Dialogue)寫到,「在所有事情上,只要目標是議論出結果,那麼就一定有個起點:必須先知道你在議論什麼,不然必定全盤皆錯」,並在《費德羅篇》(Phaedrus)提出組織、推論的方法。即使是對話,也要有清晰的主題、概念,才能引伸推論,而非不管邏輯地胡言亂語。
父母見你在家中四處走動,認定你沒有努力學習,你心中大喊「冤枉」:誰說走動就不能思考?法國思想家盧梭不也說「我在靜止不動時簡直無法思考」嗎?這源於你們對「溫習」的定義不同,父母認為溫書就是要「坐定定」,你卻認為溫習的過程需要思考,而走動有助思考。
討論基礎:認清起點
柏拉圖認為,討論的基礎是認清起點,把題目想清楚。有時候,我們對一個詞彙有不同的定義而不自知,令討論失焦。這種互相不理解,便落入「既不同意自己,相互之間也不認同」的困境。他強調,只有元素而沒有任何組織的言論,並不是論述,只憑藉一些共同經驗或講者的名氣來說服聽眾就更不可靠。「推論」指出了元素之間特定的邏輯關係,而非放諸四海皆準。
至於「柏拉圖式愛情」,如今多解為追求精神而非肉慾的戀愛,來自柏拉圖一次記錄不同文人雅士在宴會上討論愛情的對話《會飲篇》(The Symposium)。而這種「精神戀愛」的看法,提出者是蘇格拉底呢。
文:鄒靖儀
圖:yangwenshuang@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