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補誤補傷身 進補因時地制宜
中醫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說法,主張邪氣盛者要祛邪瀉實,正氣虛者要扶正補虛,以達至陰陽平衡。對身體虛弱、正氣不足的人來說,透過補益有助提升身體機能。不過,要留意正確進補方法,誤補、濫補皆有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黃帝內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虛證」是指正氣不足或過度消耗,與邪氣盛而正氣未衰之「實證」相反。《黃帝內經.玉機真藏論》有「五實、五虛」之說,認為脈細弱無力、軀幹及四肢冰冷、體力不支語聲低微、大小二便失禁、胃口欠佳不欲飲食,都是體虛的典型表現,反映身體機能衰弱。至於脈盛而有力、身體及四肢烘熱、脘腹脹滿、大小二便不通、胸悶氣窒,皆為邪氣盛的「實證」典型表現。
虛證分先天後天兩大類
導致虛證的原因,有先天和後天兩類。前者屬於稟賦不足、先天缺陷,與現代如遺傳等因素有關。後者則與後天失調和疾病耗損有關,如長期飲食失調、身心過勞、缺乏休息或運動、年老、久病失治誤治等,都會耗傷正氣導致身體虛弱。臨牀上大部分虛證都與後天因素有關。身體虛弱不僅會影響臟腑功能減退,也會較易感受外邪;患病後病情會較易惡化,而且也較難復元,容易在病後出現後遺症或舊病復發。
中醫理論認為「虛則補之」,針對虛弱的失調,治之宜用補益扶正的方法,通過提升臟腑、氣血機能彌補不足。具體醫治方法包括運用有補益功效的中藥、有補益特性的穴位,或有補益作用的針灸或按摩手法。
分清虛弱性質 對症下藥
改善虛證,需要根據虛弱性質採用相應的補法。氣虛者,治宜補氣,常用中藥如人參、黃芪、白朮、山藥,常用穴位如百會、膻中、脾俞、足三里。血虛者,治宜補血,常用中藥如當歸、熟地黃、白芍、何首烏,常用穴位如血海、三陰交、天樞、關元。陽虛者,治宜溫陽驅寒,常用中藥如巴戟天、鹿茸、菟絲子、淫羊藿,常用穴位如湧泉、腎俞、命門、神闕。陰虛者,治宜滋陰潤燥,常用藥如麥冬、枸杞子、百合、龜板,常用穴位如太溪、照海、陰陵泉、復溜。
臨牀上,每個人體質和病情往往有很大差異,而且不少患者證候都是虛實夾雜,因此在運用補益的時候,要根據當時的具體病情,並且要四診合參,綜合全面分析,不能只按一兩個表現斷章取義。一般而言,邪氣偏盛而正氣未至大衰者,可先祛邪,後補益。邪氣盛而正氣同時虧虛者,宜攻邪與扶正並施。邪氣已衰而正氣亦虧者,應先扶正,以使正氣勝邪。邪氣漸退而正氣仍存未虧者,宜注意飲食清淡,保持充足休息,勿使過勞,以待善後。
配搭健脾中藥更吸收
體虛人士進補時,還要注意「因時」、「因地」制宜,和顧護脾胃功能。在夏天炎熱時,如非必要應避免過用藥性辛熱的藥物;在冬天寒冷時,可酌量增加溫陽驅寒的力度,是謂因時制宜。在氣候乾燥的地域,進補時忌過分溫燥,要顧及保存陰津;或在氣候潮濕的環境,進補時忌過分滋膩,要顧及維持脾胃的運化,是謂因地制宜。凡服用任何補益藥物,都需要首先經過腸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發揮補益強身的效用。因此在扶正補虛時應同時考慮幫助消化,如在進補時配合使用有理氣、健脾功效的中藥,如陳皮、砂仁作為佐使藥輔助,以促進補益藥之消化吸收,從而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