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署應用機械人 割柱燒焊助省工期
【明報專訊】建築署近年大力引進機械科技,在多個工程項目應用,其中在一個項目利用機械切割樁柱,以及在樁頭燒焊時使用等離子切割,合共節省約55個工作天;在工地安全管理和歷史建築維修方面,亦已應用智能和航拍技術,以提高工作質素和施工安全。署方預計今年內引用機械人清洗大廈水箱,取代人手在密閉的水箱工作。
北區健康中心項目節省55工作日
建築署引入機械人成效顯著,署方總結去年工作時表示,在北區百和路社區健康中心暨社會福利設施項目使用機械切割樁柱,除切口齊整、準確度提升外,每支樁柱切割及打磨只需46分鐘,較傳統人手節省50分鐘,以該項目340支樁柱計算,僅該步驟已可節省約12個工作天;該項目的樁頭燒焊亦使用等離子切割,避開傳統燒焊有煤屎的問題,每支樁頭比人手燒焊可節省3小時,只需1小時便完成,工程時間大減約43個工作天。
古洞北一個特建福利服務綜合大樓項目中,建築署透過工程合約使用自動物料運輸機械人,可負載80公斤物品,適應10度的斜度,時速達5公里,最大行走距離40公里;啟德發展區的稅務中心項目亦有應用機械人,協助高空標記及鑽孔工作。
工人戴監察手帶 「低幾米」知跌倒
除機械人運用,建築署在瑪麗醫院第一期重建計劃使用地盤安全智能系統,工人佩戴智能手帶,配合藍牙接收器,控制中心可實時監察工人位置;加上智能安全帶和智能鎖具,建築署副署長謝昌和稱,控制中心可實時檢查安全帶有否扣好,避免意外,「如果工人位置突然低了幾米,便知道是跌倒,可以第一時間施救」。
航拍及攝錄技術已非常成熟,建築署已為荃灣三棟屋等4座歷史建築作文物信息模擬檔案記錄,由於不少中式歷史建築均是瓦頂,相關人員無法親身「登頂」檢查,借助航拍和智能系統,建築署可辨析損壞部分並盡早維修,亦可預先記錄文物細節,方便復修還原。署方亦將正式使用洗水箱機械人,取代人手在密閉的水箱工作,現正與水務署商討規範標準,預料今年可正式在保養合約中使用。
料今年引進機械人洗密閉水箱
建築署長何永賢表示,使用機械人和新科技受工地客觀條件限制,例如運輸機械人的應用,需要工地本身有使用「建築信息模擬」(BIM)系統,才可讓機械人準確運行;洗水箱機械人是噴灑式,與人手擦拭標準不同,亦需時與水務署重新制訂標準。但她表示使用機械人是大勢所趨,可提升工地安全和施工質素,未來亦有意在不同項目增加機械科技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