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專題:廣佛同城3.0 爭當灣區龍頭 從民間自發到官方「戰略共謀」 專家:應對深圳「環伶仃」
【明報專訊】廣州中山一路至中山八路是穿越市區的主幹道,為什麼佛山黃岐有「中山九路」之稱?廣州和佛山歷史上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經濟命脈更緊緊相連,早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就已有廣佛同城的初步概念。這30多年間,兩座城市一直都有不同層面的協作推動同城發展,但始終未有明確的同城化路線。不過早前,廣州市發改委發布《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公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2025年廣佛地區同城化要實現新跨越,2035年基本實現廣佛全域同城化,為兩城融合劃下時間表。《規劃》更提到同城化的定位,是要打造「充滿活力的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重要極點」,頗有領導灣區之意味。一直參與廣佛同城規劃的專家袁奇峰指出,近年深圳有意將珠海、中山納入其影響範圍,廣州擔心失去競爭優勢,故要與佛山「戰略共謀」。
80年代已產業協作 原不情願因灣區轉念
「廣佛同城」不是新鮮概念,10多年前起就參與相關規劃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袁奇峰說,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南海、順德的鄉鎮企業都是和廣州大型國企協作生產,早就實現「產業一體化」;廣州市民到黃岐居住,批發市場亦遷往當地,令黃岐有「中山九路」之稱。這一階段的「廣佛同城」全由市場驅動,但當時廣州生怕資源流失,佛山也擔心地位受影響,彼此很有芥蒂;到了2008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提出「珠三角經濟一體化」,要廣佛「先行先試」,並率先實現年票互認(取消外地車輛通行費)。
「當時省堶n求兩個城市一體化,但廣州很不情願」,袁奇峰說,雖然行政層面開始對接,做了很多規劃,但未有完全落實。「2018年以後發生重大轉變,大灣區概念提出來,而且深圳崛起了」,他說,深圳的夢想不是「深港」,也不是「深莞惠」,而是「環伶仃洋灣區都市區」,即包括珠海和中山,甚至廣州的南沙,「廣州就有壓力了,覺得如果不能跟周圍兄弟合作,競爭力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開始重視廣佛同城,進入『戰略共謀』階段」。現時深圳並無實質的「環伶仃洋」規劃,袁奇峰亦稱這還在設想階段,但無可否認,日後深中通道的落實,加上已規劃支線連接南沙,能讓中山、南沙納入深圳一小時生活圈。
「深港雙城」刺激加速 相同政經體制成優勢
其實3年前國家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就已明確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是四大中心城市,要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但值得留意的是,《綱要》同時也指出深港、珠澳與廣佛要作為極點引領帶動大灣區整體實力提升,當去年港府《施政報告》拋出「深港雙城」概念,「有壓力」的廣州加快與佛山的同城化建設,爭取灣區中更大話語權便無可厚非。事實上,《規劃》亦提到,作為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重要極點,廣佛同城化除擁有地處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優勢,更有一個大灣區另外兩大極點深港與珠澳都比不上的優勢: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相同。
在袁奇峰看來,整個大灣區中,香港毫無疑問是龍頭,但珠三角內部則是廣州深圳「雙龍頭」,「『廣佛同城』和『環伶仃洋灣區都市區』共同推動珠三角發展,形成『競合格局』,沒什麼壞處」。
經貿科創製造「三軸」 目標2035全域同城
《規劃》指出,廣佛以全廣東省6%的面積和22%的人口貢獻了全省32%的GDP,經濟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億元(人民幣,下同),是全省平均水平(每平方公里0.62億元)的5.2倍。相比之下,深港雙城雖然GDP更高,但土地面積僅是廣佛的27%,未來發展空間有限。根據《規劃》,到2025年廣佛GDP總和達約5萬億元,高品質現代化國際化都會區初步形成;展望2035年,廣佛全域同城化基本實現,「城市發展渾然一體,功能分區清晰有序,交通往來便捷高效,產業結構有機互補,統一市場全面形成,公共服務趨於均等」。
至於如何實現同城化,《規劃》提出,將打造「一區、三軸、一環」的廣佛全域同城化空間格局(見圖),「一區」指在兩市197公里的邊界線上,建設面積約629平方公里的「廣佛高品質發展融合試驗區」,交界區一級政府全部建立正式合作關係,加快探索試驗區邊界去行政化。「三軸」是3條東西向的廣佛全域同城化發展軸,包括串起佛山禪城、南海、廣州荔灣、白雲、越秀、海珠、天河、黃埔的「中部核心發展軸」,聚焦總部經濟、商貿、文化、金融、醫藥健康等核心功能;「南部新興發展軸」從佛山三龍灣至番禺、南沙,發展文化旅遊業及科技創新;「北部綠色發展軸」則包括三水、花都、從化、增城,將成為生態旅遊區及廣佛北部製造業基地。「一環」即指「廣佛全域同城化聯動發展環」,串起南沙港、廣州白雲機場、廣州北站、珠三角樞紐機場(又稱廣州新機場)等重大交通樞紐,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先進製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完善居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兩城互相通勤6:4 佛山非「衛星城」
除了空間格局,人流物流的聯通更是同城化重要條件。交通接駁一直是廣佛同城的重點,廣佛地鐵日均客流量從2010年開通時的10萬人次提升至現時54萬人次,而連接廣州南站的佛山地鐵2號線早前已通車,廣佛環線(佛山西至廣州南站段)、廣州地鐵7號線一期西延順德段也即將建成。上周六(15日)動工的佛山地鐵4號線一期工程,遠期規劃也可能會向東延伸至廣州,成為一條橫跨廣州和佛山的東西新地鐵線。截至2020年底,兩市銜接道路達30條,另有95條跨市巴士線路。
根據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2021年公布的《2020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2016至2020年,廣佛之間每日有176萬人次通勤,遠超深圳和東莞之間的120萬人次。當中住廣州、到佛山上班的約佔40%,住佛山、到廣州上班的佔60%。這意味茼礞s不是廣州的「衛星城」,而是為廣州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不菲的地方。反之,佛山客流佔廣州白雲機場和廣州南站總客流近20%,是廣州周邊城市中最多。《規劃》還提到,2025年要實現廣佛中心城區半小時通達、全域1小時通達,實現兩市從「主動脈(主要幹道)」到「毛細血管(日常交通)」的全面暢通和無縫對接」,高速公路、巴士線路網亦將提升。
除了交通基建互通,《規劃》也提出,要推動形成「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的區域創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廣州高校林立、科研院所眾多,以及佛山製造業發達、創新需求巨大的產學互補優勢,攜手展開重點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兩地科技基礎設施、專業技術服務平台、科技文獻信息等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規劃》明確,廣佛要共建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即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預計到2025年,廣佛先進裝備製造產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汽車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
袁奇峰:產業融合跑在前 現只補短板
對於《規劃》給予的廣佛同城推動方向,袁奇峰認為,廣佛產業本來已融合「跑在前面」,政府其實是「拖後腿」,現在所做的政務協同、公共服務都是「補短板」,「廣佛同城化為什麼能成為典範,因為它是市場驅動的,不是規劃出來的」。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