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人道珝應末 不「人道」?
【明報專訊】2021年11月9日一名輔警在處理野豬發現案期間遭野豬襲擊受傷。漁護署其後宣布每月會定期捕捉在市區出沒的野豬,捕獲的野豬會被人道珝嚏A以減少野豬數目及野豬滋擾,事件引發公眾關注。
◆事件背景
漁護署11月17日在南區深灣道以食物誘捕及人道珝7隻野豬,做法遭動物團體炮轟卑劣及不人道,署方重申做法「非常人道」。漁護署長梁肇輝並否認新措施與警員受傷事件有關。
漁護署表示,近年野豬傷人個案有上升趨勢,過去10年共錄得36宗,當中超過八成(30宗)於2018至2021年間發生。
野豬管理諮詢小組成員、港大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睆晼A諮詢小組成員均同意最大問題為人類餵飼野豬,他於2020年已在會上提出立法禁止餵飼野生動物,惟漁護署稱執法難,因署方督察執法時市民未必合作,很多時要警察在場,立法監管可讓社會清晰知道餵飼野生動物不正確。此外,小組指引訂明若野豬有攻擊人的紀錄、行為挑釁或搶食物,均建議人道珝嚏F若無相關紀錄而經常在社區出沒,則建議捕捉、絕育、放回。惟漁護署在與小組在第一年會議提到曾捕捉野豬並搬到偏遠地方,惟一兩周後野豬重返原地。
拯救遺棄寵物中心11月24日聯同北區區議會主席羅庭德向漁護署遞交請願信,要求暫緩捕殺野豬。中心創辦人黃慧賢表示,她們位於流浮山的貓狗收容所可暫收留約50多頭野豬,如署方接納建議,中心會將野豬與貓狗分隔,並邀請有經驗豬農協助。漁護署回應稱野豬屬野生動物,不應在人工環境下飼養;若野豬習慣被人類餵飼,將變得不怕人,不單不能解決滋擾問題,更有可能帶來其他問題。
●評論摘要(經編輯刪節)
解決問題需針對成因
(捕捉野豬並人道珝)非關注保育的人希望見到。要了解人們對野豬行為背後動機,有助建立共識,考慮各個選項,惟不一定要採取行動。若人豬問題成因沒解決,例如餵飼野豬、垃圾沒妥善處理、城市設計等不改善,問題只會持續發生。——港大生物科學學院應用行為生態學與保育實驗室助理教授Dr. Hannah Mumby
現階段不必人道珝
近年香港不斷在綠化地帶和郊野邊陲發展,間接破壞動物棲息地,而野豬較聰明懂得下山覓食,自然衍生人豬衝突;現階段不必用致命方式管理野豬,政府要加強宣傳教育;漁護署估計全港郊野地區有1800至3300頭野豬,惟接受絕育或避孕的野豬只有一成,認為署方應增派人手處理。——環保觸覺研究主任劉加揚
誘捕針對市區野豬
處理野生動物與人之間的衝突時,很多時夾雜理性科學分析及感性的想法,需要取得平衡,強調非「一刀切」,只針對在市區的野豬出沒黑點,不會影響在郊野環境的野豬。有需要以食物誘捕再將野豬引至可控制的範圍,再施放麻醉槍,能有效捕捉野豬及確保附近市民安全。——漁農自然護理署長梁肇輝
人類有權自衛
最近看到片段,野豬襲擊一名成年人,如果受襲的是小朋友便「咿R」,因此人類有權自衛,採取一些措施對付牠,尤其是那些騷擾你的,山上面玩的(野豬)不會去理會牠;人道是人的概念,野豬在野外有很多種死法,可能是餓死,可能好痛苦死去,而漁護署現在是麻醉處理,其實對隻豬來講可能是最舒服的死法,但可能只是不自然死亡。——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
■解讀衝突點工作紙(表)
◆網上工作紙另設概念闡釋及延伸問題:life.mingpao.com/htm/dl/20220113BY.doc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