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新發現 挑戰恒星形成理論
【明報專訊】中國的「天眼」望遠鏡(FAST,圖)近日宣布獲得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發現:宇宙中恒星的形成速度可能要比理論設想的快得多。
1月5日以封面故事呈現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稱,一個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李菂主導的國際天文學科研團隊,動用「天眼」對位於金牛座的一處名為「林茲1544(Lynds 1544)」的分子雲進行了磁場探測。
「林茲1544」距離地球大約450光年,其內部正在孕育一顆新的恒星。探測結果顯示,星雲中某個關鍵部分的磁場強度只有理論模型預測值的大約1/13。如此弱的磁場強度意味著它即使在雲團狀態,也無法阻止物質在引力作用下發生坍縮,標志著恒星形成的雲團內核高密度區核聚變的觸發,可能要比之前人們以為的快得多。
根據現有的恒星形成理論,在恒星形成的早期,星雲內的磁場能夠抵消掉部分引力,使得雲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維持非致密狀態。直到後期致密的雲團核心形成。要使這一假設成立,星雲內的磁場必須一直非常強,才能與引力不斷抗衡,維系以百倍級增加的雲團密度。而「天眼」的觀測結果與此相反。星際介質從恒星外圍的冷中性氣體到原恒星核,具有基本一致和連貫的磁場結構。這一發現可能具有革命性,雖然仍需更多的觀測證據支持。它表明,恒星的形成速度要比之前人們認為的快得多。它們的形成可能只需百萬年,而不是之前認為的上千萬年。
「天眼」即位於貴州的「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當前全球最大的單體射電望遠鏡。「天眼」現已向全球開放,可以承擔各類天體物理學射電觀測任務,也能參與尋找外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