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14
    星期二

吾想溫書:卷一閱讀(指定文言篇章)∕寫作手法分析題 答案質量互補 可取上品

[2021.12.14] 發表
(圖a)

【明報專訊】許多同學抱怨即使花費了大量時間溫習卷一的指定文言篇章,但在作答長題目時依然無法取得高分。在研讀範文時,理解主旨、記誦經典句子固然重要,但同學亦要了解考評局的評分標準,才能寫出能得分的答案。以下筆者用2021年文憑試卷一題6為例,講解如何詮譯題目要求,取得上品。

2021年卷一第六題

試綜合〈逍遙遊〉一文內容,說明莊子如何以樗樹為喻,抒發人生感悟?(4分)

我們先分析題目結構。這乃一條典型的寫作手法分析題,同學需要在答案顯示自己掌握以事物說理的手法。題目也直接了當地指出了「樗樹為喻」,即運用了比喻,因此,同學應在答案中明確指出本體及喻體,並解釋比喻如何帶出莊子對人生的感悟。

〈逍遙遊〉一文指出了樗樹的兩個特點:

一、樹幹臃腫、樹枝彎曲,不為木匠所用

二、可被種植於杳無人煙的曠野,不懼被斧頭砍伐,更可讓萬物在樹下休息

同學可能會問,考生是否需要同時指出兩個特點,並就兩個特點分別解釋如何帶出人生感悟才能獲取滿分?但在2021年的評分參考中,考評局明確指出有兩種情况也可獲評上品:

(圖a)

參考以上入品表,若同學指出了兩項樗樹的特點,並準確地分析人生感悟,加上飽滿的闡述,便可獲滿分。如果同學只能指出一項樗樹特點,但能詳細分析深刻的人生感悟,也可獲評滿分。同學可能會問,「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準確」的人生感悟有何不同?從以下事例可看出端倪:

同學A:

莊子指出樗樹樹幹臃腫、樹枝彎曲,不被木匠所用,但卻能避免遭砍伐,遠離禍患,保存性命。其「無用」的特點成為最大的用處,因此,莊子認為人應破除成見,拋棄世俗固有的觀念和標準,才能不固執於成為別人眼中的「有用之物」,保存本性。而且,樗樹可被「樹之於廣漠之野、無人之鄉」,逍遙自在地在其樹蔭下休息。順其自然,從而得到精神上的自由,達致「逍遙」的境界。

同學B:

莊子指出樗樹樹幹粗大、樹枝彎曲而不為木匠所用,看似大而無用,但卻能避免被砍伐。莊子認為,世人往往糾結於名利得失,但許多世俗認為「有用」的事情卻招來禍患。相反,樗樹不符合世俗標準而被拋棄,乃世俗所指之「無用」,反得以頤養天年。因此,人不應被世俗的「有用」或「無用」所限,要超越世俗相對的標準,擺脫外在思想枷鎖,不受塵俗限制,才能無待外物,逍遙自在。

先看同學A的例子,他的答案分兩部分,前半部分解釋樗樹樹幹粗大,樹枝彎彎曲曲的特點如何帶出「無用之用」的感悟。第二部分再就樗樹在被種於杳無人煙的曠野,比喻人順其自然可達致「逍遙」的境界。同學能就兩項特點,準確地詮釋莊子對人生的感悟,因此獲評上品。

再看同學B的答案,他只就樗樹「樹幹粗大,樹枝彎曲而不為木匠所用」一項特點加以解釋。但他對莊子的人生感悟理解深刻。相比同學A,他能先指出世人的問題——「糾結於名利得失」,並清晰地比較世人眼中的「有用」和「無用」分別會帶來哪些後果,並達致人只有「超脫世俗相對標準才能逍遙自在」的結論。相反,同學A的感悟準確,但未夠深刻,例如未有解釋人應摒棄世俗的哪些「標準」,在解說不被世俗所用的利處時,也不及同學B深刻。

以上兩個事例也是上品答案,因為考評局沒有固定的滿分答案框架。同學可以一項特點,輔以深刻解說(如同學B)或以兩項特點,輔以準確的說明(如同學A)獲取滿分。因此,在作答指定篇章的題目時,同學謹記只要答案質量互補,亦可獲取上品分數。

參考資料: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21),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語文2021試題專輯,42-43;83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21),2021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一教師會議簡報表,25-26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21),2021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語文科卷一示例

文:唐敖男

(香港中文大學環球商業學系三年級生、2019年中文科全卷5**)

[常識學堂 第048期]

更多教育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