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年輕醫生過勞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年青院士分會前主席關日康領導的團隊,2019年上半年以網上問卷訪問514名正接受專科培訓或專科畢業少於10年的醫生,結果70.6%出現與工作相關的過度勞累,更有21%出現抑鬱症狀,少數人曾有自殺念頭。調查分析指出,每周工作時數與抑鬱有正面關係。研究已在《香港醫學雜誌》刊登。
受訪者約78%在公立醫院工作,平均每周工作53.5小時,最長一周工作約70小時。調查根據哥本哈根疲勞量表評估,評分逾50分視為過勞。有72.6%(373人)出現過度勞累;70.6%(363人)出現與工作相關過度勞累,55.4%(285人)過度勞累與病人有關;有28%(144人)對現時工作崗位有些或十分不滿;21%(110人)抑鬱;有3%(14人)更計劃一年內暫停行醫。
少數受訪者認為生命不值得活、希望自己死去,部分曾有自殺念頭甚至試過自殺,最常見壓力來源是臨牀責任和工作要求。關日康表示,香港年輕醫生過勞情况較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等同類研究結果高,年輕醫生抑鬱比率亦較香港一般人口抑鬱比例高逾一倍,但不排除與調查有選擇性偏差有關。
醫專主席梁嘉傑認為需正視和重視情况,稱涉長期結構問題,非單一改善工時可解決,亦要在系統下功夫,包括思考醫專培訓政策和文化上需否改變、資深和年輕醫生的關係,亦會就此與醫管局和政府保持溝通,保障醫療水平。他亦認為引入海外醫生有助改善人手情况。
醫專名譽秘書梁永昌表示,不少醫生能醫不自醫,不覺得有求助需要。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凌霄志認為,調查響起警號,正接受專科培訓醫生需不斷考試,壓力很大;年輕醫生候召的時間亦較多,亦有可能因長時間工作而無時間吃飯和上廁所。凌建議,醫管局可考慮每年員工評核中加入評估,識別員工精神健康風險,並應探討減少中層醫生行政工作。
醫管局回覆稱,一直關注公院醫生人手、工作壓力及身心健康,會繼續探討更多人力資源優化措施,減輕前線壓力。
——綜合《明報》報道
◆延伸閱讀
日本醫生工時改革
除了香港,鄰近的日本亦出現醫生過勞問題,當地將於2024年改革醫生工作方式,新制度下醫生原則上每年加班上限960小時。然而日本醫療人手不足,改革也未有對應方案。2021年6至9月播出的日劇Night Doctor(圖)以醫生工時改革為主題,探討急症醫生「日夜完全換班制」。
◆知識增益
專科新症輪候時間長
醫管局公布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專科門診新症的輪候時間,九龍中耳鼻喉科穩定新症最長輪候近3年,港島西和新界西最長亦需1.5年。全部7個醫院聯網內科最長輪候時間均逾100周,九東最長,要等2.9年。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認同耳鼻喉、內科和骨科專科輪候時間長,情况不理想。
內科和骨科分別於2021年第三及第四季推出公私營協作,穩定舊症的病人可每年10次到私家醫生覆診,每次診金50元,盼騰出醫生人手處理新症。
另一方面,醫管局主席范鴻齡2021年9月稱,醫護人手流失正惡化,2020/21財政年度醫生及護士流失率分別為4.1%和5.8%,但由2020年7月起計12個月,有關流失率各增至4.9%及6.7%。他說,醫生流失率未達逾6%的歷史高位,但護士流失率「相當高」,有必要盡快推出措施挽留人手。范續稱,醫護離職原因不能一概而論,當中包括移民、私營執業、休息一段時間等,又相信「挽留唔到」有意離港或到私營的年輕同事。
.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星期)(圖)
.年輕醫生過勞(圖)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上述資料如何反映社會對公立醫院醫生的一項關注?
關注:年輕醫生的精神健康轉差
根據資料,調查發現逾七成正接受專科培訓或專科畢業少於10年的醫生,出現與工作相關的過度勞累,更有21%出現抑鬱症狀及少數人曾具自殺念頭。調查的受訪者約78%人在公立醫院工作,他們平均每周工作53.5小時。工時過長易致過勞,直接影響精神健康。資料反映社會關注本港年輕醫生因過度工作而精神健康轉差。
◆延伸回應題
2.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面臨着什麼的挑戰?解釋你的答案。
挑戰一:醫護人手流失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面臨醫護人才流失的挑戰。根據資料,醫管局主席范鴻齡稱醫護人手流失正惡化,2020年7月起計12個月,醫生及護士流失率達4.9%及6.7%,護士流失嚴重。香港近日出現移民潮,不少專業人士如醫生、護士等移民到海外執業或工作,范鴻齡表示即使醫管局推出挽留人才措施,亦難以挽留有意離港的年輕醫護。醫護人才不足,而醫管局難聘請足夠人手,將加重公營醫療系統醫護人員工作,長遠令醫護人員過勞或精神健康轉差等問題加劇,甚至令醫療事故風險增加。
挑戰二:公營醫護人手流向私院
現時公立醫院前線醫護的壓力甚大,亦因人手不足導致工時過長,如資料提及有公立醫院醫生平均每周工作53.5小時,最長一周工作約70小時,工時過長可使醫生精神健康轉差。不少公營醫院醫護為尋求更佳工作環境而轉到私營醫院,這將令公營醫護流失問題加劇,長遠可能加劇公營醫療系統負荷,如導致專科服務輪候時間延長,影響整體公營醫療質素。
挑戰三:人口老化
宏觀而言,香港醫療系統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加劇、公營醫療系統壓力增加的挑戰。根據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資料,香港未來人口將預計持續老化。隨戰後嬰兒潮世代步入老年,撇除家庭傭工,長者人口由2019年佔總人口的18.4%上升至2039年33.3%。長者數目增加將令各類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加,如基層醫療、慢性病處理以至社區護理服務等,人口老化引致的醫療服務需求大增,可能使專科輪候時間大增、醫療資源開支增加,或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面對的挑戰。
顧問教師:古俊彥老師
[通通識 第7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