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雲南開幕 習今視像赴峰會
料195國敲定新協定 盼10年內遏環境破壞
【明報專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十五次會議(COP15)昨(11日)在雲南省昆明市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日將以視像方式出席大會領導人峰會。本次會議,預計約有195個國家審議敲定一項新協定,希望在10年內停止全球環境破壞,並復原已遭破壞的生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副執行秘書庫柏表示,各國必須投入更多資金,擴大加速保育自然和預防物種滅絕。
已被延期兩次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十五次會議,昨在雲南昆明正式開幕。為期四日的會期,預計約有195個國家審議敲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見表),希望在10年內停止全球環境破壞,並復原已遭破壞的生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宣布,習近平今日將以視像方式出席COP15領導人峰會並發表主旨講話。
包括新華社等多家官方媒體在報道大會時均指出,本次會議是中國今年最重要的一場外交活動,大會期待中國發揮領導作用。本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介紹中國堅持在發展中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成績後,諸多中央和地方官媒便已開始集中報道相關內容。官媒還將積極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聯。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副執行秘書庫柏(David Cooper)在前天的簡報會上表示,本屆會議的重頭戲部長級線上會議必須展現更多規劃,賦予談判代表「明確的政治方向」,以便於明年5月在昆明討論出最終協議細節。他並指出「大多數國家補助破壞生物多樣性活動的資金成指數增加,比我們投入保育的經費還多。這點必須改變。」
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各國政府曾在十年前於日本愛知縣達成「2020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結果顯示20個目標沒有一個被充分完成。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早前發布報告顯示,各國對「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執行能力參差不齊,更缺乏必要資金,故而需要倡導更多國家層面的執行工作,以確保平衡目標設計、執行、完善、制定和更新。並呼籲各國需將之納入政府政策工具箱,加強資金動員和全球協作。
綠色和平東亞區全球政策高級顧問李碩認為,相較於氣候公約,各個國家對《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健全性、有效性參與的興趣、政治意願大不相同。而包括中國,印尼、巴西等諸多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的國家,更有強烈意願簽署相關公約,但資金實力雄厚的國家對此未必十分重視,同時在資金、人力投入方面亦有巨大差異。《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的統計顯示,全球用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缺口為1030億到8950億美元,以現有資金投入來看,缺口平均達71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