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食物安全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顧問教師: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通識科主任 關懷遠
◆學習目標
知識
‧認識香港食物安全的監管和檢測情况
‧了解公共衛生政策如何影響市民健康
技能
‧歸納本地與進口食品的數據資料,指出其反映的公共衛生現象
‧透過資料分析,了解食品安全程序對維持良好公共衛生的挑戰
態度及價值觀
‧了解政府有義務確保社會上每個人都具基本權利,包括維持健康生活
‧社會各持份者皆有責任維持良好的公共衛生水平
■資料回應題
◆(1) 描述「鮮活食品香港本地生產佔比」圖表數據,並列出圖表反映的一項現象。
參考論點
本地生產的鮮活食品只作補充入口的不足,並不可作為香港主要食物來源,而且限於資源和配套設施,本地生產的鮮活食品只能滿足部分市民對糧食的要求。圖表顯示,除了活家禽是100%本地生產外,香港本地生產的海鮮由2018至2020年間只佔整體約兩成,而本地生產的淡水魚及蔬菜於2020年更只分別佔約4%及2%。可見鮮活食品的本地生產量礙於環境等因素,並非香港市民的主要食物來源。
◆(2) 指出並解釋食物安全中心維持本港食物安全水平的一個挑戰。
參考論點
維持香港食物安全水平遇到的挑戰是食物安全中心的警報處理時間過長。根據資料,審計署2018年發現食安中心公布食物安全事故或食物警報需時甚久,106個案中有4宗處理時間逾60天,最長達88天。食安中心設置的警報系統原意是評估各地食物安全事故對香港的風險,如有個案的處理時間長達數月,可能有大量市民已進食具食物安全問題的食物,反映如食安中心警報時間過長,不利維持本港食物的安全水平。
◆(3) 「在維持公共衛生水平上,港府應優先保障食物安全水平。」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解題:同學須提出及比較政府優先處理公共衛生不同範疇的理據,並須具清晰的比較準則,從不同角度引用例子分析處理相關範疇的優勢。
參考論點
很大程度同意:
從迫切程度上,政府應優先保障食物安全水平。根據資料,香港有95%的食品是從境外進口,並由多個來源地運往香港。常見的食物有害物質頗多,如抗生素、細菌及病毒等都可引發嚴重的食物安全問題。如食物安全水平未獲保障,很可能引起社會恐慌,甚至影響社會穩定。相對而言,公共衛生中有關維持市民良好生活習慣、保障身心健康等範疇,都可持續透過宣傳教育進行,從迫切程度相比,未及保障食物安全重要。
從可行程度上,政府應優先保障食物安全以提升公共衛生水平。根據資料,政府成立食物安全中心,負責管制和檢查進口食品,並設食物監察計劃等,確保食品安全。這些多管齊下的監察方式,較改善市民飲食習慣更可行,因為個人因素如教育、社經地位等都影響市民的習慣,很難一時三刻透過措施改變;相反,保障食品安全較可行,政府如嚴格執行既定指標,並及時向公眾發放資訊,能維持一定的公共衛生水平。
很小程度同意:
從迫切程度而言,優先改善市民的飲食習慣比保障食物安全更重要。根據資料,估算逾50%香港人體重屬超重或肥胖,而患慢性病的人數自2012年始持續上升,2019年更有102萬人患高血壓,可見問題十分迫切。超重、肥胖及患上慢性病的因素包括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政府有迫切需要制定措施,如探討設糖稅等,助市民改善生活習慣。相反,現時香港的食物安全監察制度相對完善,多能做到防患未然,可見保障食物安全水平,未及改善市民的飲食習慣迫切。
從全面程度而言,保障市民的身心健康比保障食物安全水平,更能維持公共衛生水平。根據資料,吸取過多鈉會增加患高血壓、心臟病、中風和腎衰竭的風險,而慢性病患者增加,更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或令香港公共衛生水平下降。相對而言,保障食物安全只集中保障指定範疇的公共衛生水平,而宣傳教育均衡飲食的重要等,則能更全面地提升公共衛生水平。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教育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211007BZ.doc
[通通識 第7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