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公屋短期無望 劏房戶:無措施加快上樓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到未來10年已覓得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有劏房住戶認為數字意義不大,「個個都識做數字」,實際上並無措施能加快他們上公屋。
有意申請過渡屋 不考慮新界
鄭女士與兩名分別3歲及1歲半的女兒居於觀塘一間不足100呎的劏房,輪候公屋已近3年,但她對短期內能上樓感到渺茫,稱以她胞妹一家三口為例,輪候公屋約8年仍沒消息,預料自己同樣要起碼8年才有望上樓。
她質疑,部分新移民來港「團聚」後一兩年就可上樓,但她來港已20年,過往一直有工作,只是生育孩子後才申領綜援,依靠綜援支付生活開支及每月6400元租金,平均每月僅餘4000多元應付生活,領綜援後亦無其他政府資助,形容有如「孤兒仔」,建議政府編配公屋時不應只計收入,要同時考慮家庭收入、居住環境等,否則會「心理不平衡」。鄭女士稱,有意申請過渡房屋,但亦要視乎地區,認為新界不太方便接送子女上學,不會考慮。
社協倡增過渡房屋至5萬個
促訂時間表取締劏房籠屋
社區組織協會批評,以政府最樂觀的預算,未來房屋供應最快要在2031至32年才能滿足需要,是「遠水難救近火」,建議當局在短期內應增加過渡房屋供應至不少於5萬個,以紓緩20多萬戶公屋輪候冊住戶的住屋需要,又促當局盡快訂立取締劏房及籠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2021年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