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協元老憶往事 「只能坦然面對」
【明報專訊】「當然作為組織成員之一,不願見組織結束,但從世事發展、歷史各種情G,都看到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教協創會總秘書、現任監事會主席潘天賜言之有感。不過,他說教協讓他獲得教書以外經驗,並接觸不同領域的教師,有助自己促進教學、在教育界成長,形容教協是生活一部分。他說過去48年享受與教協一同成長、互動的時光,日後自己將過真正退休生活,反勸大家莫對教協解散太傷感。
教協1973年創會,初時辦事處位於油麻地渡船角文景樓,潘說,「那時幾乎晚晚到教協,我的生活模式就是學校、教協,然後才回家」。當時教協僅得數名職員,一眾理事事無大小都要幫忙,潘記得每期《教協報》印刷後,理事們需花三四個晚上捲報以便投寄,過程中自然「好多偈傾」,「總離不開學校工作,大家坐埋都是老師,傾偈好多涉及教學工作,都算是非正式的專業發展」。
以往每逢農曆新年前,教協辦事處放滿訂購的糖果、瓜子、臘味等賀年食品,貨物堆到外面梯間,整層充斥茩鼠~味道,待已訂貨會員在指定日子前來取貨。潘天賜說,那時需大量人力,理事及義工會一同幫忙,「有時是粗重工夫,又要搬來搬去,又要拆箱、又要執東西、又要重新包裝」。他說教師在校少做粗活,雖然辛苦,但大家享受那段時光,旨在為教協建立與會員的關係,笑稱「都幾懷緬以前搬搬抬抬日子」。
已故創會會長司徒華視教協為一生成就,而理事及監事會上月一致決定解散教協。被問到箇中壓力時,潘說不願見教協結束運作,惟「事物發展總有一個階段,這是好正常的事」。潘大半生與教協同行,相較外界反應,他似乎更坦然看待,但他說「亦不到我不坦然面對」。 他稱學生繼續需要老師,師生互動關係不會消失,寄語教師繼續摸索教好學生、做好教學的方法;教師將失去為他們發聲、具代表性的工會,潘勸教育同工日後「要自己幫自己發聲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