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兒童驗5種腸菌 可助辨識自閉症
【明報專訊】自閉症影響兒童社交、語言等,愈早診斷愈能改善患者症狀。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與一般同齡兒童的腸道微生態有明顯分別,包括自閉症兒童腸道有一般兒童較少見的「梭菌」,其產生毒素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致兒童出現自閉症狀。團隊冀研究結果能提早識別患自閉症的兒童,及早介入治療。今次研究屬世界首次發現,已於國際醫學期刊Gut發表。
兒童可經專責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的兒科醫生、精神科醫生或臨H心理學家驗證的問卷及評估工具,診斷有否患自閉症,但自閉者患者症狀及嚴重程度各有不同,大多自閉兒童到3歲才確診。中大醫學院團隊憑分析兒童腸道微生態,冀提早識別自閉症患者。
「梭菌」可產毒素損中樞神經
人體腸道猶如「第二個大腦」,在腸道生存的數百萬億個微生物會產生化學物質,影響大腦運作。中大團隊收集了128名3至6歲華人兒童的糞便樣本,自閉症及一般兒童各佔一半,比對他們腸道細菌的種類、數量和相關功能。腸道微生態本應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種類亦變豐富,惟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與同齡兒童比較,發育明顯落後;自閉症兒童的腸道細菌生態網絡亦較一般兒童紊亂。
靈敏度八成 盼助及早診斷
研究亦發現,自閉症兒童腸道有5種細菌,是在一般兒童腸道較少見,其中一種名為「梭菌」的細菌明顯較多,會產生毒素,損害兒童中樞神經系統,引致出現自閉症狀。團隊指以此5種細菌鑑別自閉症兒童,靈敏度可達八成。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說,中大的檢測非取代現有以臨H行為診斷自閉症的方法,但冀作為輔助方法,讓醫生及早為兒童診斷自閉症,或為自閉症高風險患者評估。團隊會做更大型研究,收集更多兒童糞便樣本,冀提高檢測靈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