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型拆解:「因素」比較題 須衡量因果關係
【明報專訊】在通識科試卷答題上,不少同學認為「因素」比較題較難回答,難以比較各個因素的重要性。其實大家只要釐清當中的關鍵條件考量及運用相應答題技巧,難題將可迎刃而解。下文將拆解此題型,並輔以題目例子說明。
◆例題示範
「飲食習慣是導致全球肥胖問題的主因。」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12分)
資料來源:〈概念解碼:肥胖問題席捲全球〉,明報《通通識》,2019.03.14;世界衛生組織網頁
◆資料A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成人「超重」(overweight)即BMI(身體質量指數)等於或超過25,「肥胖」(obesity)即BMI等於或超過30。2016年全球18歲或以上成人中,有逾19億人超重,當中逾6.5億人肥胖。全球肥胖流行率在1975年至2016年增加近三倍。過去肥胖多被認為是高收入國家的問題,但近年此問題已趨向發展中國家及低收入國家,成為全球面對的問題。據世衛2017年10月資料顯示,2016年5歲以下超重或肥胖的兒童中,近半數生活在亞洲。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2016年4月的「行為風險因素調查」,本港18至64歲人口中,38.8%屬超重或肥胖,而55至64歲年齡組別的超重或肥胖比率最高,達49.4%。
◆資料B
地中海式飲食指源自希臘、意大利及西班牙等的傳統飲食習慣,以大量橄欖油、天然穀物、水果、蔬菜等為特色,有助控制體重。不過世衛於2018年5月的調查發現,「垃圾食物」與含糖飲料等已成為地中海國家兒童的主要食物,導致超重問題冠絕全歐,其中塞浦路斯的9歲兒童中有43%超重或肥胖,希臘、意大利及西班牙同齡兒童超重或肥胖比例亦超過40%,遠比法國、挪威、愛爾蘭等的5%至9%嚴重。部分地中海國家已積極應付此現象,例如意大利在宣傳健康飲食後,最少75%兒童如今幾乎每天都會吃水果,期望有助降低兒童肥胖率。
香港營養學會時任會長張智良表示,攝取糖分是港人致肥原因之一。港人六成糖分攝取量來自飲品,現時不少人除喝餐飲外,亦會喝手搖飲品如珍珠奶茶。
●解題原理
同學常疑惑:單純一段的反論及駁論,是否已足夠展示正反申論的能力?若要取得最高層級分數,可透過「段段清」答法以展示段內駁論及比較的能力,並留意以下要點:
1. 須先表明立場
2. 訂立比較準則(例如:重要性、普遍性、長遠性、根本性等)及比較平台(例如:個人成長、公眾利益、國際協作等)
3. 必須有充足的比較意識,提出一些比較準則或比較平台來論證,例如:
a. 說明哪個因素是主因
b. 論證為何它是主要因素
c. 分析其他因素有何特質或不足,以致未能成為主因
4. 題目或會就導致議題的各種因素設題,須於每段設定不同的比較項目
例子:「A是主要的因素」
論點一:因素A與因素B比較
論點二:因素A與因素C比較
5.「段段清」要求做到段內駁論即是在同一段落內,把主因與其他因素比較,每段皆有反駁或比較成分
◆模擬答題/推論步驟/(表)
文:元朗商會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 黃鳳鳴
[通通識 第7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