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保育政策爭議
【明報專訊】保育歷史建築能保存其社會價值,延續歷史文化。香港保育歷史建築的政策面對不少爭議,甚至有可能影響政府的管治效能。
◆知識增益
皇后碼頭事件
清拆皇后碼頭為本港近代歷史建築保育的關鍵事件。第二代的皇后碼頭建成於1953至1954年,除供港督及英國主要官員往返香港時使用,亦是公眾碼頭。碼頭於2007年5月被古諮會評為「一級文物建築」。2007年政府因中環填海計劃而決定清拆皇后碼頭,引起社會廣泛爭議,多名青年於碼頭絕食抗議並提請司法覆核,力爭原址保育皇后碼頭,碼頭最終在同年8月被拆。政府於皇后碼頭清拆翌年,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皇后碼頭拆卸組件現於倉庫保存,政府2009年曾稱於中環9號和10號碼頭之間重置皇后碼頭,但至今重置工程未見下文。發展局於2021年1月回覆查詢時披露,正探討在另一海濱位置重置皇后碼頭,並恢復碼頭功能。
1. 古蹟辦普查建築物被指多遺漏
古蹟辦2021年3月首次公開於1990年代進行、記錄逾8800項歷史建築物的普查名單。本土研究社發現,該名單未包括地底建築及多項歷史遺蹟,包括古洞大石磨英軍石砌軍徽、聖母神樂院等;部分歷史建築即使在名單內,亦因未納入古諮會審議評級的「1444幢歷史建築物」名單而終被清拆,包括李小龍故居。
本研社成員陳劍青表示,古蹟辦記錄範圍集中在戰前建築物,對地底建築、非建築物的歷史文物以至戰後建築都缺乏紀錄,相信名單有不少遺漏。
曾任古諮會委員的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說,當年首份普查以數量而非質量為主,隨着社會保育意識大幅提高,保育不再單純保留個別歷史建築,需與地區歷史、公共空間、文化景觀脈絡等有聯繫,認為政府可在普查名單基礎上再作較深入文物調查,並在名單上剔除部分已拆卸的舊建築。
對於民間要求政府再普查歷史文物,古諮會主席蘇彰德認為需花長時間,或需時5至10年,亦未必做到完全沒遺漏的名單,對此有保留。他指出,市民若發現有遺漏或受發展威脅面臨拆卸的歷史文物,可隨時向古蹟辦提供資料,再交古諮會評級,認為有關機制更有效。
2. 建築物評級爭議
本港不時出現歷史建築物的評級爭議,如1952年落成的北角舊皇都戲院最初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在社會爭議下,2016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評級以一級為最高,表示該建築物具特別重要價值,但只屬「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與法定古蹟不同,古物事務監督無權阻止業主對歷史建築作任何改動。古諮會前委員高添強批評歷史建築評級只是行政手段,而法定古蹟門檻過高,政府只能依靠換地或提高地積比等誘因,鼓勵業主保育歷史建築。
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表示,本港的古蹟評級制度由1980年代留下,評級標準傾斜古典建築,導致本港的法定古蹟名單以英式、古典建築為主,少見現代主義建築。他認為應加入更多具本地特色的建築以平衡本港古蹟制度。
3. 古蹟保育制度被指需改革
保育團體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創會主席、資深工程師黎廣德指出,政府2007年將原先由民政事務局長擔任的古物事務監督一職改由發展局長兼任,認為該職位既負責發展又要兼顧保育,但現實兩者衝突不少。他亦建議改革古諮會,因古諮會只倚靠古蹟辦提供資料,即使民間提供歷史建築物的資料,如古蹟辦不辦理,古諮會亦難跟進。
古諮會前委員、資深建築師林雲峯表示,從主教山事件中,反映政府各部門對古蹟抱有「唔好搞佢」心態,政府現時沒有公眾參與古蹟保育的政策,亦無文物保育政策,建議加入公眾參與機制,讓社會關注文物。另一名古諮會前委員林中偉建議政府在每區設立資料庫,蒐集民間資料,協助城市規劃及保育工作。
.歷史建築物保育(圖)
■模擬試題
◆資料A:圖表
.部分活化項目訪客人次及政府資助(表)
◆資料B:新聞報道
曾擔任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8年的陳智思表示,申請活化計劃的機構現須以社會企業營運,惟部分項目人流不達標,甚至長年虧蝕。他以由舊大澳警署改建的大澳文物酒店為例,酒店由信和集團成立的保育公司營運,「好彩有大財團撐住」,而據他了解,酒店的洗滌工序由集團承擔,否則以酒店的規模應難以維持。
與法定古蹟不同,歷史建築即使獲評級後,古物事務監督無權阻止業主對歷史建築作任何改動。古諮會前委員高添強以一級建築山頂何東花園為例,政府曾於2011年一度列為暫定古蹟,然而暫定古蹟期限屆滿後何東花園於2013年被清拆。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
◆資料C:網誌(節錄)
市建局位於上海街╱亞皆老街的唐樓建築群保育活化項目「618上海街」,已完成保育及活化工程。上海街項目由14幢戰前及戰後唐樓群組成,市建局勘測樓宇結構時,發現建築群老化程度非常嚴重,住宅單位普遍被分成多間劏房租出,天台亦建有一些懷疑違例構築物,令樓宇出現嚴重漏水和鋼筋鏽蝕,可謂已達其結構壽命的極限。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表示,「618上海街」是香港保育活化唐樓的良好範例。他說上海街唐樓群最重要的歷史元素,在於騎樓部分所呈現的歷史街景,他留意到項目保留10幢戰前唐樓群的騎樓部分,以及支撐整排騎樓的13條麻石柱,讓市民途經這段上海街時,感受到昔日的街道氛圍。
資料來源:〈保育建築元素發揮活化成效 為上海街唐樓建築群引進新生命〉,市建局網頁
■資料回應題
(1) 描述資料A圖表所反映的特徵。
(2) 「保育歷史建築面對一些困難。」資料如何反映這項聲稱?
◆延伸回應題
(3) 保育歷史建築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論證你的答案。
(答題指引見另文)
■相關概念
社區營造(community development)
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y)
歷史價值(historical value)
活化(revitalisation)
[通通識 第7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