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倡維持社交 籲勿單打獨鬥
【明報專訊】疫情持續超過一年,不少市民留家抗疫,容易引發負面情緒。有支援情緒困擾者的機構表示,疫下求助個案大增,但防疫措施增加機構與互助者之間的隔閡。有專科醫生建議市民減少留在家的時間,在盡量保護自己下恢復正常生活。
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稱,過去一年不少市民留家避疫,容易引發孤獨、沮喪等負面情緒,加上經濟受疫情衝擊,市民易感到無助和恐懼。他說,部分人平日靠做運動減壓,疫情下減少做運動,令腦部神經傳遞較遲緩,壓力未能抒發。他建議市民減少留在家,在盡量保護自己下恢復正常生活,社交模式或需稍微調整,例如由外出用膳改為逛公園聊天。他又建議市民抗疫不要單打獨鬥,反而應多與親友見面,維持社交接觸。
限聚影響小組輔導 網上欠親密
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表示,疫情下求助個案較往年急增一倍,但機構向求助者提供服務亦面對種種限制,以自殺者親友為例,互助小組部分時間需改為網上進行,但有部分參加者會覺得網上欠缺親密感,分享哀傷經歷時會卻步,即使可實體舉行小組,人數會有限制,機構亦不能提供食物飲品,營造較輕鬆的氣氛幫助參加者建立關係。
機構過往會探訪和協助有需要的自殺者親友搬家,限聚令下亦難以提供協助。
輔導員避身體接觸增隔膜
此外,機構在提供輔導服務上亦面對不同困難。吳志崑說,求助者接受輔導時容易哭泣,拉下口罩抹眼淚鼻涕或增加傳播風險,輔導員亦礙於疫情,不能透過拍肩等身體接觸慰問,增加雙方之間隔膜。他說機構會因應政府防疫規定調整服務模式,盡量幫助每名求助者。
(疫情第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