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競賽牽動大國角力地緣政治
美歐藥廠闢新途 中俄疫苗未釋疑
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被視為全球走出疫情的曙光,其研發和分配卻成大國角力場,甚至被稱為「新太空競賽」,各國爭奪先機並展示科技實力。美國輝瑞/德國BioNTech和美國莫德納的疫苗本月獲西方國家相繼批准使用,多國展開大型接種計劃。富裕國家搶購疫苗之際,中俄疫苗亦陸續公布更多數據,並與多個發展中國家合作實行第三期臨牀試驗和簽訂預購協議,令疫苗分發成為地緣政治爭論焦點。明報國際組
疫苗市場價值龐大 應用國家分陣營
新冠疫苗市場的潛力一直備受討論,過去不少在緊急狀態下研發的疫苗都並非特別有利可圖,如SARS和寨卡病毒。完成首輪訂單後,疫苗的市場前景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免疫力能持續多久和未來的疫苗數量等。現時全球有逾50款新冠疫苗在作臨牀試驗,未來市場競爭將大幅提升。若新冠疫苗像流感疫苗般需每年接種,最有效或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疫苗或能帶來可觀利潤。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貸的分析師上月初估計,假設民眾需每年接種新冠疫苗,未來其市場價值或
每年超過100億美元(780億港元)。
在市場潛力以外,疫苗本身就是恢復經濟活動的關鍵,促使各國爭相投入資源加快研發,並藉此彰顯科技實力。輝瑞、莫德納和英國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研發的疫苗,上月率先公布相對全面的第三期試驗結果,前兩者成為首兩款獲西方國家批准緊急使用的新冠疫苗。
中俄則在多地實行第三期試驗,陸續公布更多數據,如北京科興生物疫苗試驗地之一的土耳其上周四(24日)確認其有效率為91.25%。有公共衛生專家稱中國疫苗製造商較遲有數據,其中一個因素是中國疫情相對受控,研究人員需到外國作第三期試驗。惟中俄部分做法曾惹西方科學界非議,如有兩款疫苗作第三期試驗的中國國藥集團上月稱,中國國內近100萬人已接種其實驗疫苗,但其公開的數據有限。俄羅斯8月搶先宣布批准國產疫苗「衛星V」,但當時尚未展開第三期試驗。研究團隊上月公布第二份中期分析,指疫苗有效比率達95%。
英專家籲勿「自動歧視」中俄疫苗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藥物流行病學教授埃文斯(Stephen Evans)認為,部分對中俄疫苗的疑慮出於合理理由,但不應自動視這些疫苗無效或不安全,兩國亦有許多出色的疫苗和免疫學專家,但現時最大的未知數是其臨牀測試如何實行,欠缺有關流程和監管的資訊會加劇疑慮。
疫苗之戰引發外交和地緣政治討論。中國有5款疫苗進入第三期試驗,試驗地包括阿聯酋、巴西和巴基斯坦等10多國,亦正在巴西、摩洛哥和印尼等地興建疫苗生產設施。北京10月加入世衛牽頭的「新冠疫苗全球獲取機制」(COVAX),美國和俄羅斯則未加入。俄國官員稱接獲來自約50國、涉及12億劑「衛星V」疫苗的訂單,已跟韓國、印度、中國、哈薩克和匈牙利等洽談協議。該疫苗近日獲阿根廷批准使用,正在印度、阿聯酋、巴西、委內瑞拉和白俄羅斯等地試驗。
美國則面對國內疫情嚴峻,加上在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理念下,現階段的疫苗分發聚焦國內。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FR)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菲德勒(David Fidler)認為,全球衛生和藥物干預正捲入權力平衡政治之中,「對美國而言,這製造地緣政治的噩夢,因為我們不在這場競賽之中」。
智庫憂美自我孤立 陷地緣政治噩夢
中俄疫苗在價錢和物流上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定吸引力。輝瑞和莫德納疫苗採用嶄新的mRNA技術,須存放在極低溫環境,發展中國家缺乏儲存設備。中國疫苗採用傳統的滅活或腺病毒載體形式,可存放在一般冷凍櫃。俄國「衛星V」亦標榜以兩劑低於20美元(約155港元)在全球市場出售。同樣採用傳統技術的阿斯利康亦承諾,疫情大流行期間以成本價出售疫苗。
有分析認為,中國疫苗製造商有強力國家支援,加上國內對疫苗未有迫切需求,或成在國際市場的優勢,但過去的疫苗安全醜聞亦令外國買家警惕。另一方面,今次是監管機構首次批准使用西方藥廠使用的mRNA疫苗,這種新技術大幅加快研發進度,但會否出現長期副作用仍待觀望(見另稿)。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