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人流」垃圾同增 清理義工:唔覺市民變環保
【明報專訊】疫下市民不能外遊,不少人改往郊遊,但遺下的垃圾遍佈郊野。漁護署數字顯示,郊野公園遊客人數與垃圾量成正比,今年1至8月有751.3萬人到訪郊園,較去年同期升4.3%;今年同期郊園收集到1678公噸垃圾,較去年同期升5%;到訪郊園市民人均垃圾量0.22公斤,相等於10個膠水樽重量。
不過,漁護署今年1至8月共檢控65宗亂拋垃圾,平均每月只有約8宗,同期檢控在非指定露營地點露營則有44宗。
環境局長黃錦星昨回應本報查詢,呼籲市民緊記珍惜美景及生態,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指政府呼籲帶走垃圾成效不彰 義工促政府派員執法
經常組織義工隊清理沙灘垃圾的「海洋拾荒者」Kitti表示,年初爆發疫情至今近1年,假日郊野迫爆已成常態,政府雖不時呼籲市民帶走垃圾,但成效不彰,「每次假日過後都有排執(垃圾),唔覺市民環保意識有進步」。
Kitti表示日前到塔門,發現草地滿佈垃圾,包括膠樽、膠袋、鋁罐、燒烤叉及廚餘等,附近10多米外設有垃圾桶,但露營客視若無睹,認為相關部門假日應派員到露營熱點執法,「政府搵幾個人巡邏,或者廣播呼籲,相信亂拋垃圾情况已不會這樣嚴重」。
漁署關露營地點 常客:垃圾問題轉其他郊外
露營愛好者趙日輝說,露營製造垃圾遠較行山多,近年露營入場門檻不斷下降,帳篷數百元有交易,不少市民假日都會露營,對場地需求有增無減,惟疫情下漁護署露營地點關閉,將問題轉移到郊外其他地方,令亂拋垃圾問題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