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型拆解:卷二討論範圍更廣
【明報專訊】不少考生以為,除了資料提供的數目與分量,以及作答題數的多寡有別之外,文憑試(DSE)通識科卷一與卷二的處理方法大致雷同。事實上這是大錯特錯的誤解,基於這種誤解,考生將處理卷一的方式套進卷二的答題中,往往導致失分。
■示例一
題目資料
(取自文憑試2019年卷二題2b)
在香港的歷史建築物中,大埔和中區的警署較為幸運。大埔警署是新界第一所永久警署,由英國人在1899年興建……此外,中區的建築群在1864年至1925年興建……
政府表示,其保育工作採取多管齊下的手法,強調社區和協作……一名社區活躍分子批評香港在保育方面仍然落後於新加坡和廣州等地……政府應擴闊文物的定義,以保護歷史古蹟和重要文化地點……
◆題目
b)「文化保育應該……獲優先考慮。」你是否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12分)
◆解題原理
題目的主要討論範圍為「文化保育」,除了包括資料以較大篇幅提及的各類「歷史建築」外,還牽涉更廣的範疇,例如「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文物與古蹟、考古遺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各種傳統習俗與節慶儀式,包括音樂、書畫等文化藝術的民間創作技藝,以至醫藥及飲食風俗等。這些都是資料堥S有觸及,或僅寥寥數句,而需要考生額外考量與分析的部分。假如以同一類資料素材放在卷一出題,題目的提問範圍可能有所收窄,如將「文化保育」改為「文物保育」,讓考生集中就資料內容回應。
■示例二
◆題目資料
政府致力推廣綠色殯葬作為更環保及可持續處理先人骨灰的方式。根據現行做法,長久而言龕位需求帶來土地資源的問題,並非可持續的方法。本港的綠色殯葬包括在紀念花園或海上撒灰。
根據2016年的立法會文件,土葬和火葬分別佔每年死亡人數的約7%和91%。綠色殯葬是否為市民接受,需視乎先人的生前意願及家屬的取向。政府表示如社會普遍認為可透過免收若干費用作為適當的財政誘因,支持市民採用更環保的方法處理先人骨灰,當局對此持開放態度。
題目
b)「提供經濟誘因」與「加強教育」,哪一項方法對於推動低碳生活的發展更為有效?試解釋你的答案。 (12分)
◆解題原理
同理,資料的主題集中於「綠色殯葬」,而題目提問的項目為「低碳生活」,所以考生務必留神,綠色殯葬固然屬於低碳生活,但低碳生活的範疇遠不止於綠色殯葬,還涉及更多議題,如電動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節約用水/電,以至鼓勵食素等。考生若不留神,以處理卷一的思維作答,集中就「綠色殯葬」回應,雖不離題,但因討論欠缺廣度,使評分打了折扣。
■總結:
簡而言之,卷二與卷一最根本的差異,就是前者提問和討論的範圍,往往超過資料提及的範圍。
[通通識 第6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