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解密:「絕望死」
【明報專訊】怎樣證明全球化下的貧富懸殊會影響社會發展?近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者安妮姬絲(Anne Case)提出「絕望死(deaths of despair)」的概念,指出經濟條件造成的困境,與人的健康選擇有一定關係,構成個別社群的健康風險。他們的研究以美國社區為例,近年英國有研究亦證明相關現象存在,香港有沒有這方面的研究需要呢?
.相關議題:經濟困境會否構成健康風險?
◆美國人出生時預期壽命(圖)
◆1999至2015年美國50至54歲者年均死亡率變幅(%)(圖)
? 從資料可見,美國人出生時的預期壽命自2015年起慢慢下降,由2014年的78.8歲跌至2018年的78.5歲。雖然數字變化不顯著,但整體趨勢與已發展國家的人口發展模式有異。一般而言,隨茯鴔瑑o展,已發展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會愈來愈長。正是這個不正常的趨勢,令專家和學者關心當地民眾的健康狀G是否出現問題
? 數據列出1999至2015年,美國3個族裔的死亡率變幅。普遍被認為受到社會不公平對待的黑人社群整體死亡率下跌,美國白人的死亡率卻上升。雖然其0.5%升幅看來不算高,但當白人的癌症及心臟病(屬典型的長期病患及生活模式病)的死亡率均下跌,只有與社會和生活因素關係更大的藥物、酒精及自殺個案死亡率上升5.4%,令學者思考白人死亡率上升可能與貧富懸殊有關
? 美國學者的研究歸納了幾項因素,說明為何唯獨白人社群的死亡率出現上述現象,例如全球化帶來結構性失業,令較貧窮或教育程度較低的白人社會地位向下流動,這種社經地位下降的情G構成絕望感,導致個人的生活模式或選擇有變,如濫藥、酗酒等,研究人員因而稱該等死亡現象為「絕望死」
◆香港自殺死亡數字(圖)
? 香港有沒有類似情G呢?即在知識型經濟下,香港會否有人因陷入社經困境而做出危害自身的選擇?雖然香港沒有如美國的分類數字,但從圖表也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以職業分類,沒有職業、藍領階層及退休人士的自殺個案一直較多,佔總數的百分比沒有明顯改變,例如沒有職業者的自殺個案在2015年及2019年分別佔比約7.8%及8.6%。這說明社經地位與自殺風險可能相關
? 上述分析中需要留意的是,筆者選擇列出其他地方(美國)較突出的數字,進而思考香港的情G。實際上,因應本地的生活方式及文化,這些經濟困境與公共衛生行為的關係可能會反映在其他層面上。其中的推論當然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反映到更多的現實。
■知識增益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發布的《2018年世界毒品問題報告》指出,社會經濟狀G會影響青少年的吸毒情G,例如部分街童遭受身體虐待和性虐待,吸毒成了他們應對嚴酷生存環境的方式。另外,個人層面(如由社會影響引發的心理、行為等問題)、微觀層面(如家庭、學校和朋輩影響)、宏觀層面(社會經濟和物質環境)因素均可能影響青少年吸食有害物質。同時,吸毒會增加青少年失業、出現健康問題、社會關係失調等的可能,造成惡性循環。
■思考問題
1. 除以上數字外,你認為社經困難可能與哪些公共衛生的行為和數據有關?
2. 你認為針對社經困難與公共衛生選擇關係的研究,值得在香港推行嗎?
文: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通識科教師 陳樹鳴
[通通識 第6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