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工作港人:願犧牲私隱換健康
健康碼自誕生之日起,便一直被質疑會否損害個人私隱。其原因在於申請時除登記個人資料外,還能將手機號碼與微信或支付寶等App形成交叉信息庫,在防疫常態化下,鎖定一個人的行蹤,令其做什麼都似無所遁形。
在最先推行有關制度的杭州,曾打算深化有關措施,從健康碼推進「信用碼」系統,讓信用等級較好的用戶享有優惠等待遇,結果因引來批評而放棄。《紐約時報》曾稱,用戶資料會傳給公安機關,疫情結束後都可能會繼續讓政府進行監控。不過,外交部強調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公民個人隱私,會從立法和技術角度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和個人信息保護。工信部也表示,將嚴格落實資料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措施,防範資料洩露、濫用等違規行為。
香港政府近期已表示要研究推行健康碼,為粵港澳三地通關之用,引起不少港人擔憂。原任職京東企業推廣的港人韓先生稱,並不太介意健康碼對個人資料的蒐集。「它蒐集資料是為了防疫,如果在個人隱私和健康之間做選擇,我想很多人都會選擇讓部分個人隱私換取健康。」他表示,在互聯網時代個人隱私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不同的泄露風險。「就像我在香港,被黑客偷去過帳戶裏的積分。但這種事情我在內地還沒有遇到過,而且我也想不明白政府用我的個人信息會對我幹什麼?我遵紀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