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港首季空氣污染減 環團歸因內地停工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綠色力量統計發現,本港2020年1至3月(截至26日)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高風險的時數,合共只有15小時,較2019年1至3月大減逾九成,是有紀錄以來最低,估計與內地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經濟活動放緩、減少排放污染物有關。
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表示,本港踏入冬季,空氣質素普遍轉差,惟2020年1月未有錄得7或以上高風險(高、甚高及嚴重)時數,是自2013年10月公布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來從未出現,與內地爆發疫情時間琣X,估計是因為內地經濟活動停頓,排放污染物大減,即使吹偏北風,本港空氣質素亦未有轉差。
2019年「高風險」日 紀錄新高
不過,綠色力量回顧本港2019年空氣質素,發現13個一般監測站錄得高風險指數的日數合共639日,是有紀錄以來最高;2019年錄得高風險指數的時數為3913小時,僅次於2014年的4110小時,是歷來第二高;2019年錄得最高「嚴重」級指數10+的時數亦創新高,達276小時,較第二位於2017年錄得239小時增加約15%。
美國太空總署2020年3月初發放同年1月及2月的衛星圖片,武漢的二氧化氮濃度與2019年同期相比顯著下降,估計與疫情導致經濟活動放緩有關。本港環保署則回應稱,空氣質素的短期變化會受到氣象因素影響,故不建議選取個別月份數據與往年比較。
鄭睦奇分析,空氣質素差的日子與氣象有一定關係,例如夏季熱帶氣旋逼近本港,下沉氣流不利污染物吹散,但不應歸咎天氣,「本身排放大量污染物,天氣不好時會更嚴重」。
◆知識增益
中國逾百萬人因空氣污染早死
全球健康和污染聯盟(Global Alliance on Health and Pollution,GAHP)2019年12月發表報告,引用2017年的統計數據,指出污染是導致人們早死的最主要環境因素,佔整體死亡個案15%,即約830萬人,當中四成與空氣污染有關(未計室內空氣污染)。全球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死亡個案中,中國與印度共佔一半。
.2017年與空氣污染有關早死人數排名(圖)
.空氣質素(圖)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指出及解釋2017年與空氣污染相關的早死人數的兩個特徵。
關鍵字:空氣污染、早死、特徵
→ 特徵一:中國及印度與空氣污染相關的早死人數大幅拋離其他國家
分析:
資料顯示,全球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死亡個案中,中國與印度共佔一半,2017年超過248萬人。這可能與兩國人口多,以及製造業繁盛有關。中國及印度工廠的碳排放令當地空氣污染嚴重,而兩國人口分別位列全球首兩位,可見兩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特質與污染引致早死有密切關係,故因空氣污染導致早死的人數較其他國家多
→ 特徵二:發展中國家較多人因空氣污染早死
分析:
2017年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早死人數最多的10個國家中,除美國外,其餘均為發展中國家。這或與發展中國家的公共醫療水平較低、就空氣污染物對健康的影響欠認識,或為經濟成本而實行粗放型發展等有關,令空氣污染導致早死的個案較多
◆延伸回應題
(2) 「徵收碳稅比發展可再生能源(A)更有助改善空氣質素(B),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A)兩者為比較對象,答題時須列出比較準則,如可行性、成本效益、全面性等。碳稅(carbon tax)是就每單位的二氧化碳訂定固定價格而徵收的環保稅
↑(B)比較時須針對兩者對改善空氣質素的成效
很大 程度上同意:
•以經濟誘因提升減排動機
徵收碳稅比發展可再生能源更能針對碳排放來源,從源頭茪漶A以經濟誘因提高企業減排動機。實施碳稅後,企業的營運成本會隨碳排放而增加,故為確保利潤,企業有較大誘因減少碳排放。相反,現時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仍一般較高,企業自發選用的誘因不大,難以藉此減少碳排放及改善空氣質素
•程序相對簡單
以時效而言,徵收碳稅比發展可再生能源可更快改善空氣質素。無論實施碳稅或發展可再生能源,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均須經過公眾諮詢、議會撥款等行政程序,但前者的過程相對簡單,後者則涉及興建大型設施,如太陽能板、水力發電機等,選址及基建耗時,難以較快改善空氣質素
很小 程度上同意:
•難確保減排效益
從根本性而言,發展可再生能源較徵收碳稅更能改善空氣質素。徵收碳稅後,企業會否為降低營運成本而實施減排措施存在變數,考慮的因素包括碳稅金額、成本效益等,故碳稅未能從根本上確保碳排放下降。相反,若政府發展可再生能源,改善一地的發電能源組合,必可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比率,可從根本上減少碳排放及改善空氣質素
•未必可持續徵收
就可持續性而言,發展可再生能源比徵收碳稅更有助改善空氣質素。徵收碳稅將加重企業經濟負擔,尤其是製造業、運輸業等需使用大量能源或燃料的行業,營運成本將大大提升,把環保負擔集中到個別行業也不利社會平衡發展,最終甚至轉移至顧客承擔,故未必可長期徵收。相反,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由整體社會承擔,得益也是共同享受,在經濟、環境及社會方面的可持續性均較高
顧問教師:陳志華老師
[通通識 第6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