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3.12
    星期四

新聞有常識:綠色殯葬回歸自然

[2020.03.12] 發表
(資料圖片)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大自然生命循環生生不息,今天花兒落下了,明天又會有新的花朵再長出。任何生物都會面對生、老、病、死的過程,人類死亡後,遺體處理也有學問。美國有殯葬公司推出新技術,能夠更「環保」地處理遺體,並且讓遺體為大自然提供養分。

◆熱門新聞節錄

遺體堆肥服務減少碳排放

美國西雅圖綠色殯葬公司Recompose表示經4年研究,成功測試「堆肥葬」技術,讓遺體的軟組織在30天內完全分解,較火葬或傳統土葬減少逾1噸碳排放。這項全球首創的遺體堆肥服務預計明年,即2021年2月在華盛頓州推出。

Recompose獲6名自願者捐出遺體測試。這些遺體被放在裝有木片、苜蓿和稻草的密封容器,再被緩慢轉動以讓微生物充分地分解遺體,30天後,死者家屬便可取回遺體堆肥撒在植物和樹下。公司創辦人斯佩德(Katrina Spade)稱,遺體堆肥較火化和傳統土葬都能減少約1.4噸碳排放,因為少了燃料、運輸及製造棺材的過程。

■新聞關鍵概念逐個解

◆軟組織

人體有重要的堅硬器官——骨骼,作為支持身體的支架,在骨骼上還有肌腱、肌肉、筋膜、韌帶、滑囊、神經、血管、皮下組織及皮膚等,負責連接或支撐、保護身體骨骼及器官的身體組織,稱為「軟組織」,即人體中相對骨骼柔軟的身體組織。

.新聞常識Q&A.

Q: 軟組織有什麼作用?

A: 它們除了保護身體重要器官,還會支撐人體動作,如跑、跳、走路等。

◆堆肥

堆肥是指曾有生命的物質如動物、植物殘枝、或廚餘等,經細菌等分解後,形成出像泥土的深黑色物質。為堆肥加入土壤中,當中的養分會令土壤更健康,能讓植物、農作物等更好的生長。

Q: 堆肥怎樣加入土壤中?

A: 堆肥可以通過挖掘或覆蓋兩種方式讓原有土壤吸收養分,即將堆肥埋在土壤下,或加在土壤上,讓當中的養分慢慢釋放。

◆火葬或傳統土葬

人類死亡之後,會有各種方式處理身體(遺體),並配合特定儀式,稱為「喪葬」,一般有將遺體埋在土中的土葬,或以火燒掉的火葬,但按不同地區習俗,或人們生前的意願,會有更多不同形式。

Q: 還有什麼獨特的方式?

A: 在西藏,有一種名為「天葬」的習俗,處理方式就是讓禿鷹吃掉遺體。

◆微生物及分解

微生物是指人類肉眼未能看見的構造簡單、單細胞微小生物,例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牠們令生物腐爛,並且最終由有機物變成無機物,這個過程稱為「分解作用」。分解是大自然常見而且重要的生命能量循環過程。

Q: 微生物重要嗎?

A: 雖然微生物(如病毒)會導致人類患病,但牠們卻是大自然分解生物物質不可或缺的一群,沒有牠們,不少生物物質不能被分解,大自然也就難以從生物物質中汲取養分,再繁衍更多生命。

■玩一玩

每題答對有1星,滿分5星。答對一題可將星星用顏色填滿,來看看自己有多少顆星吧!(提示:部分答案在新聞內出現啊!)

1. 什麼是堆肥葬?

A. 將肥胖者的遺體一起安葬

B. 將遺體以堆肥掩蓋土壤埋葬的方式

C. 遺體以微生物分解成堆肥,將之用作種植樹木或其他植物的養分

D. 遺體集體堆積、再以微生物分解

2. 「堆肥葬」技術主要可分解什麼?

A. 人體中的骨骼及軟組織

B. 人體中的軟組織

C. 世上任何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質

D. 任何生物物質

3. 「堆肥葬」技術有何好處?

A. 成本比傳統喪葬方式更低

B. 相比傳統喪葬,因減少燃料、運輸及製造棺材的過程,而少了碳排放,對環境影響更少

C. 世界上首創,能吸引各地效法跟隨

D. 只是多一種喪葬方式供人選擇

4. 以下哪些是適合用作分解成堆肥的物質?

A. 磁鐵

B. 水果碎屑

C. 貼在水果上的品牌貼紙

D. 落葉

E. 保鮮紙

F. 咖啡渣

5. 「堆肥葬」技術於2021年2月推出市面並應用,到時香港適用嗎?

A. 適用

B. 不適用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

■想一想

1. 你認為這次研發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

■關鍵詞

軟組織 soft tissues

堆肥 compost 

分解 decompose

微生物 microorganism 

遺體堆肥 human composting

■mind map:「堆肥葬」技術的應用(圖)

(答案見另文)

文:大海

圖:資料圖片

[常識天下 第177期]

更多教育
環球話題:「剪下複製貼上」之父  電腦專家特斯勒逝世
【明報專訊】發明「剪下、複製、貼上」(cut, copy and paste)電腦指令的電腦專家特斯勒(Larry Tesler)2月17日... 詳情
【明報專訊】1.A 2.E 3.C 4.D 5.B [常識天下 第177期] 詳情
【明報專訊】全球首富、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2月17日表示,將捐出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資助保護地球的科學家、社... 詳情
水上英雄:圓夢年齡無界限
【明報專訊】很多長輩均認為30來歲的青年理應有份穩定的工作,甚至已成家立室,即使兒時有什麼夢想,又或在小學作文時寫過什麼「我的志願」,都應該... 詳情
今期流行:在家做運動
【明報專訊】想身體健康,適量的運動是很重要的呢!世界衛生組織於2010年發表《關於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指出5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