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轉型養珍珠 機管局資助項目踏收成期
【明報專訊】香港素有「東方之珠」美譽,但本地並沒有成熟的珍珠養殖產業。因應三跑工程,機場管理局2016年注資4億元成立改善海洋生態及漁業的基金,其中一個獲資助項目是試驗在本港東部水域養殖珍珠。項目踏入第3年,負責人稱農曆新年後將首次進入收成期,下一步會研究能否將珍珠加工為首飾銷售,希望藉此鼓勵因政府禁止拖網捕魚而生計受影響的漁民轉型。
踏第3年 1.2萬珍珠貝待收成
機管局在三跑工程的環評研究中,承諾制訂及實行改善海洋生態及漁業提升策略,其後於2016年宣布注資4億元,成立「改善海洋生態基金」及「漁業提升基金」。其中一個由香港仔漁民婦女會運作的珍珠養殖試驗計劃,連續3年獲漁業提升基金資助,金額合共逾540萬元,今年踏入收成期。
項目負責人黃火金透露,3年前從內地購入3萬隻「馬氏珍珠貝」,在塔門附近的東部水域養殖,過程中要逐一在珍珠貝內擺放以貝殼粉製成的珍珠核,讓貝殼「養大」珍珠核,成為珍珠。經過3年養殖,扣除期間用作練習及大約四成養殖失敗的貝殼,現時大約剩下1.2萬隻珍珠貝,農曆新年後開始收成,但暫未能預計收成珍珠的數目。
黃火金說,本港在上世紀60、70年代亦有人養殖珍珠,惟因當時加工、銷售渠道狹窄,行業逐漸式微。不過,近年捕魚業環境愈來愈困難,尤其政府於2012年禁止拖網捕魚,令漁民生計受衝擊,故漁民團體開始構思轉型計劃,而由於珍珠價值較高,故決定嘗試養殖珍珠。
項目有數十人參加,大都為昔日拖網捕魚的漁民。黃預計要到今年中才可完成所有珍珠貝的收成,正考慮向機管局繼續申請後續資助,以研究將珍珠加工製成首飾出售,若成功將珍珠變成商品,相信可吸引漁民轉型。
研加工製首飾 基金找導師
漁業提升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港大生物科學學院教授梁美儀稱,因海洋污染、過度捕撈及油價上升等因素,本港捕魚業近年大受影響,「有些漁船捕撈不到魚,甚至到海中撈些爛銅爛鐵去賣」。他希望透過基金資助有助漁民轉型的項目,除提供資金,委員會亦會嘗試穿針引線,例如已聯絡首飾設計課程導師與珍珠養殖試驗計劃合作,利用珍珠設計首飾。
機管局三跑道項目環境事務總經理李仲騰透露,兩個基金運作3年,已資助23個項目,每年批出的資助額約1000萬元。他說基金每年都會接受新的項目申請,審批時會考慮項目概念是否創新及是否可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