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民仔深耕社區戰區選 盼補盲點 走出學運回音壁 明白先解民生才能講理念
【明報專訊】曾在反國教科、佔領運動擔起大旗的學生組織學民思潮,約3年半前停止運作,當初青澀的中學生已長大,今屆區選亦見「學民仔」身影。學民思潮為他們帶來的,由實務上擺街站、寫文宣,以至素人參政等概念都有;有前學民候選人稱,深耕地區亦盼走出學運回音壁,了解民情,補充盲點。
明報記者 邱榕瀅
參選馬鞍山市中心的鍾禮謙2012年加入學民,當時他剛考畢文憑試,直至組織解散。經歷反國教科、佔領兩場大仗,他認為學民帶出的是社運不應只靠政黨、傳統政治人物,反而創立地區、議題組織都可推動改變,「在2011年黃之鋒都是nothing,但這告訴我們,作為素人、無政黨背景的人,都可以參與社會改變」。
鍾禮謙提到,過往學民定位主要為學生運動組織,「許多時接觸到的都是回音壁」,唯獨走到社區、真正了解民情,才能補充盲點。他在佔領運動後回到從小長大的社區深耕,說曾令熟稔的「藍絲」街坊對反修例抗爭態度軟化,「藍絲並非鐵板一塊,與他們建立關係,都可以改變想法」。出戰屯門翠興的潘智鍵,反國教科後加入學民思潮,2015年退出,「以前認為要大人、老人家那個年齡層的人才可參與政治……但(學民)告訴你,年輕人都可以有say」。他說學民思潮可為年輕人帶來實務經驗,由文宣設計以至在街站與市民聊天,都能訓練。
素人參選無支援 學民人脈成助力
潘智鍵稱學民帶來的啟蒙亦包括地區聆聽街坊想法,「(即使)你覺得自己想法是對的,但在街上宣揚理念,要頂得住壓力……反修例風波前縱使我們的工作已較『去政治化』,有人看到你年輕,已預設你會搞事、說難聽的話,但都要學懂忍耐、有禮貌處理,不是與他們吵架」。他說,學民成員散落不同崗位,素人無大黨支援,在學民建立的人脈很重要。鍾禮謙亦稱,舊戰友患難時亦會站出來,「有人反送中抗爭中被捕,一群學民(成員)都會為他作法律支援、安排探訪,組織沒有了,這份關係、感情仍然存在」。
有人離開學民後則選擇加入政黨。參選葵青荔華的張鈞翹為學民創始成員,2013年離開,其後加入公民黨。他形容學民思潮較社會性,但在地區工作層面,市民較關注屋苑管理以至區內違規燒烤場問題,政黨支援更多,「(市民)要認為你真是解決問題,才會聽你說社會事件、民主理念。我傳播民主理念也好,都要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鍾禮謙對手包括李啟雄、李子榮、邱文勁、吳惠靈;潘智鍵對手為朱耀華;張鈞翹對手為朱麗玲。
(區選前哨戰)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