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通車一年 車流收入遠遜預期 恐蝕約19億 政府未答是否三地攤分
【明報專訊】耗資1200億港元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快將一周年,回顧過去一年,大橋車流量遠遜預期,平均每日約4100架次,為當局估算的三成至五成,部分曾短暫進駐香港口岸的超市及美食車在一年內均已撤出。據本報推算,大橋全年車輛通行費收入約3億元(人民幣,下同),未足以應付每年約22億元的開支。港府未有正面回應三地是否要分攤虧損金額,僅稱大橋通車至今,港府未有再注資,會研究措施增加車流量,包括開放予商會、大學及科研機構等組織的車輛使用大橋。
明報記者 畢嘉敏
港珠澳大橋去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據運房局、運輸署、統計處及入境處資料,截至今年10月7日,大橋平均每日車流量4115架次,遠遜政府2008年估算數字(每日9200至14,000架次);人流量則大致符合預期,平均每日約6萬人次(見表)。
日均4100架次 估算三至五成
大橋主要收入來自車輛通行費,本報以各類車輛使用大橋的車次推算大橋收入,由通車至今年10月7日、即包括國慶黃金周,相關收入共約2.8億元。根據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員會在大橋通車前公布的文件,大橋營運一年成本約22億元,包括日常養護費約2.2億元、大修理費6500萬元、員工薪酬3700萬元、綜合事務費2800萬元、銀行利息等財務費用9.3億元和資產折舊9億元。換言之,大橋過去一年的收入,未足以支付維修、薪酬等支出,處於入不敷支的狀態。
本報向運輸署查詢,三地政府是否要分攤收入未足以支付的營運開支,署方未正面回覆,僅稱大橋開通至今,港府未有向大橋管理局注資。運輸署又稱,三地政府會研究改善大橋營運財務狀G的可行方案,包括增加車流量措施,粵港兩地政府今年5月已同意進一步放寬大橋通行政策,優先研究發放配額給商會、大學、科研機構等。
香港要承擔的款項,還包括大橋工程超支費用,當局在2017年底公布,大橋主橋工程超支100億元,其中香港要分攤約20億元(約23.6億港元)。運房局回覆本報查詢時稱,會適時尋求立法會批准增撥所需款項。
議員:無視貨運業萎縮建橋
民航貨檢新政再打擊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估計,大橋營運入不敷支的部分很可能要三地「找數」,他批評政府最初興建大橋時,無視香港貨運業正萎縮,錯判車流量,加上未來數年本港會執行國際民航組織新政策,除非有特別規定,否則貨物要百分百安檢,不可只作抽查,會令本港航運業失去優勢,進一步打擊跨境貨運,料大橋車流量難以提升。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認為,以大橋車流量看,其直接經濟效益與預期有很大落差,認為三地要研究增加車流量,例如在香港及珠海興建入境停車場,吸引私家車使用。他又說,在反修例風波前大橋人流不錯,帶來間接經濟效益,待風波過去,有信心大橋人流會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