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總領事:港不應成貿戰籌碼
包潤石稱涉更廣大議題 仍有特殊地位
在香港反修訂《逃犯條例》示威成為全球焦點之際,美國國會醞釀審議《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草案,備受香港社會關注;適逢中美貿易戰,香港的角色亦惹揣測。回歸前後出任美國駐港總領事的包潤石接受本報電郵專訪時稱,草案反映美國仍視香港為「特殊的地方」,他認為香港不應成為中美貿易談判籌碼,因為香港涉及比貿易更廣大的議題。
明報記者 周宏量
今年6月13日,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主席麥戈文和共同主席魯比奧聯同CECC前主席史密斯,重新將《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草案提交到參眾兩院。草案以1992年《美國-香港政策法》(US-Hong Kong Policy Act)為基礎,增加連串針對涉港官員的制裁選項和保護示威者進入美國權利等條款。
包潤石(Richard Boucher)是美國資深外交官,1996年至1999年出任美國駐港總領事,回國後先後擔任公共事務助理國務卿、南亞及中亞事務助理國務卿等職務。他向本報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在某程度上複述了《香港政策法》的前提,亦反映對香港過去20年來政治上缺乏進展和北京干預的憂慮。他說:「有人會說它(新草案)未有為美國法律架構添加很多東西,但重要的是,它證明國會議員未有忘記香港,未覺得香港不再重要,淪為中國大陸另一城市。香港對美國來說,依舊是特殊的地方。」他表示難以預測草案會否通過,但指草案得到跨黨派支持,較其他草案有較好的機會。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草案惹來北京反彈,中國外交部表達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香港向來並非中美爭端的首要議題,但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罕有將香港跟中美貿易談判掛#,敦促中方以「人道方式」處理香港示威。不過美國財長梅努欽上周四稱,香港示威並非中美貿易談判的一部分。
包潤石不認為香港問題應屬於貿易談判一環,「華府對香港的態度不應成為談判主題或為換取經濟好處所作的讓步」,因為香港涉及的是「更廣泛及重要」的議題:首先,北京新領導層益見加強控制內地國企和私企,以提升中共形象和權威,這種態度正延伸至香港;其次還有一直處於背景的台灣問題,他恐怕香港的例子只會令台灣人更沒興趣跟北京協商;最後一個重要議題便是關乎香港年輕人的前景。
包潤石出任美國駐香港總領事剛好見證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被問到香港現狀有否出乎其當年想像時,他表示當年很難預測香港會有何變化,但當時覺得演變會是隱約(subtle)而非戲劇性的。
包潤石認為,個人自由、司法獨立、政府對民意的應對、教育質素以至港人經濟機會都一直漸漸遭侵蝕,但近期示威顯示,示威者對此感受深刻,希望喚起關注:「周復一周的示威以及公眾廣泛支持清晰表明,為了年輕一代,必須維護香港在這各方面的誠信。」
談到近日的示威衝突,包潤石稱,大部分美國人想香港和平穩定,不希望香港陷入混亂。他稱,對美國以至中國來說,香港之重要在於堅守法治、有誠信的公務員和警隊,以及穩定的營商環境。他說,大部分美國人對警察跟示威者的衝突引發混亂和暴力感到非常憂慮,故美方密切留意香港,亦某程度上為暴力和當局拒絕妥協感到矛盾,「我們大部分人認為,雙方若稍有彈性,可以平息事態,縱然潛藏的問題必須解決」。他強調,美國一如示威者,都想作為《基本法》目標的普選和人權問題上見到穩步進展,美國亦相信穩定跟開放是互為鞏固的,這也是華府一直向中方表達的立場。
雖然美國1997年沒預測香港會如何走向,但包潤石稱,透過分析政黨控制、領袖選擇、內地投資和移民機制,美國相信這些因素隨時間流逝都會影響到香港。他說:「對於我們這些喜愛香港的人來說,問題永遠是『香港會變成中國最佳城市,還是繼續做亞洲最佳城市?』但這問題仍未有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