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公園先闢地下城 1/4範圍封閉施工3年
【明報專訊】政府研究開發市區的地下空間,建議優先發展九龍公園,創造約2.3萬平方米的室內公共空間、社區設施及行人通道,部分地面道路如海防道的平均行人空間會增加近九成,但代價是約四分之一公園範圍需要封閉至少3到4年施工,若分期發展,受影響時間更會長達6至7年。
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16年11月至翌年2月作首輪公眾諮詢,探討尖沙嘴西、銅鑼灣及跑馬地、金鐘及灣仔發展地下空間的潛力。
政府收集市民意見,擬定概念方案,昨展開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為期3個月。諮詢文件解釋,由於九龍公園的地下空間發展方案具備紓緩該區迫切需求,例如擠迫的行人環境及提供額外空間,當局參考了日本的「綠洲21」及法國的「巴黎大堂」兩個例子,認為與九龍公園的地理背景及發展性質類似,故建議優先發展九龍公園地下空間。
增17%面積 樹木徑荷花池將消失
為了減少對使用量較高的公園設施造成影響,政府建議發展範圍只佔公園面積約四分之一,主要接近海防道範圍,多個花園、樹木研習徑、荷花池等均會消失;游泳池、中國花園、古樹名木及鳥湖等不受影響。
諮詢文件指出,九龍公園的地下空間方案可以創造9000平方米的社區設施及室內公共空間,以及1.4萬平方米的室內行人通道,兩者加起來的面積約等於公園面積約17%。用途分佈方面,地下空間約四成是社區設施、行人通道及公共空間;泊車設施佔三成;餘下三成是零售及餐飲設施。
文件又指出,九龍公園方案可改善地下連接,現時由金巴利道步行至廣東道,經海防道需步行約850米;發展地下空間後,經隧道只需步行約500米。至於海防道的平均行人空間,則會由現時每人約1.8米,增至發展地下空間後的3.4米,增幅近九成。
為了減低對公園影響,政府建議採用「由上而下」的建築技術,即開挖地面後,首先建造地下空間結構的地基,然後建造頂部結構,回填地面,可以盡快恢復公園活動,同時在地底繼續進行挖掘工程。文件指出,若工程同期開展,公園受影響範圍較大,封閉時間為3至4年;如分期發展,公園同期受影響面積雖然減少,但整體公園受影響時間長達6至7年。
維園修頓暫不考慮發展地下空間
至於維園,政府表示研究與周圍項目的協同效應,建議暫不推行地下空間發展;至於修頓遊樂場,政府指用量非常高,亦了解公眾關注工程期間需關閉遊樂場,故暫不發展地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