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救援﹕災後救援 避免疫症爆發
【明報專訊】香港踏入夏天,意味要迎來雨季和風季,天文台預測2019年會有4至7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颱風可以摧瓴蒤荌禤a的經濟和醫療系統,帶來嚴重破壞甚至人命傷亡。無國界醫生其中一個工作範疇,正是為受天災影響的人提供緊急醫療援助。當無國界醫生評估後決定展開救援,除了要應對天災直接造成的災害,也會確保災區有良好的水利衛生,避免疫症爆發。
文、圖:無國界醫生
風暴「伊代」(Idai)於2019年3月吹襲非洲國家莫桑比克、馬拉維和津巴布韋,造成過千人喪生。災後約兩星期,莫桑比克出現首宗霍亂個案,至今累積超過4000宗感染。事隔一個多月,熱帶氣旋「肯尼斯」(Kenneth)於當地時間4月25日在莫桑比克北部登陸,截至5月6日,最少41人喪生。
最大需求是食物和乾淨水
類似的天災過去多次發生,在暴風雨過後,當地人最大的需求不是醫療護理,而是食物和乾淨的水。天災後,無國界醫生會先派出小隊到現場評估醫療需求,當決定展開救援時,首先會準備常用於醫治病人的物資和淨化水等,然後尋找直升機能夠降落的地點。為方便運送物資,降落的地方愈接近受災現場愈好。無國界醫生緊急統籌龍瑟補充:「當你到達災難現場,首先需要處理屍體;之後是治理一些被倒塌建築物砸傷的人。我們會治療傷勢較嚴重者,以及為傷者注射疫苗以避免感染破傷風。」心理健康也是災後醫療護理必須高度重視的一環,因為人們在災難中失去一切,甚至面對家人死亡。
除了醫療需求,災後救援另一個關鍵是水利衛生。在暴風雨後的第一天,提供乾淨的水和避難所至關重要,否則當地可能會爆發呼吸道感染、腹瀉,以及所有與水和環境衛生有關的疾病,因為蚊子會在小水潭中繁殖,傳播瘧疾、登革熱、u端螺旋體病和黃熱病等雨後常見的疾病。
恐災民營養不良 設監察系統
颶風「馬修」(Matthew)2016年吹襲海地後,無國界醫生發現不少鄉村被孤立,村民無法找到食物和食水等。無國界醫生因而利用驢子運載大量氯片、餅乾和防水布,讓當地人能夠有乾淨的食水飲用、有東西可以遮蓋已破損的屋頂、有安全的地方睡覺,以及有食物果腹。他們在災後幾天仍能找到剩餘食物,但其後就會缺糧,故需要設立監察系統,跟進營養不良和爆發疫症的可能。無國界醫生也會僱用當地人,以便接觸社區,解釋組織的工作和灌輸應對疫症的方法等。
■知多點
無國界醫生的災後救援(見表)
[通通識 第5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