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後百廢待興 盼國民見識「好生活」 霍震寰:父建白天鵝賓館 示範賺錢
【明報專訊】1978年底的北京京西賓館內,中共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定;40年來有成就,亦有不足,明報記者今日起作系列報道,從過去看現在,從現在向前看。
改革過程中,香港人在內地取得很多「第一」︰中國第一家外資酒店、天字第一號的中外合資合同、第一罐啤酒……系列先從香港人的身影開始。廣州白天鵝賓館是當年讓內地人開眼界的第一步。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百廢待興,港商霍英東與中國政府簽訂「法前合同」,同意斥資超過1億港元,在廣州沙面白鵝潭畔填海興建「現代化國際水平」的酒店。「父親當時擔心國家,工廠沒人工作,農村沒人耕作,國家像破產。」霍英東次子霍震寰說,沙面從前是租界,見證民族衰落,「華人與狗不得內進」,霍家在此建賓館堅持「四門大開」,每日成千上萬民眾參觀。霍震寰說,老父堅持向國民示範如何「賺錢」、「闖物價關」,「要告訴中國人,『愈窮愈革命』的年代結束了」。
明報記者 李以莊
「改革開放最重要建民族自信」
19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已結束,廣州交易會擺脫了「走資」污名,對外招商,霍震寰代父連年出席,住的是「人民大廈」,「沒冷氣,去到剝衫,江邊的船『』吵?」。其時,政府已意識到賓館、旅舍對招商的重要,遂於1978年11月成立小組,翌年2月到香港考察,見了霍英東、彭國珍等商人,小組匯報文件寫道︰霍英東對項目「信心不大」;同年4月,霍英東最終首肯,同意以1.5億至2億港元,在廣州沙面填海,興建一棟有1000間客房的「現代化國際水平的飯店」。
「改革開放最重要是建立民族自信,他(父親)要求自己設計,自己建築,自己管理。」霍震寰說,「當時爸爸是首次嘗試,因『改革開放』不止是說,還要做到成績。」建築期間,霍英東多次到內地開會、督工,「當時是辛苦的,國內人『扯皮』,不同部門遇到問題互相推卸,爸爸一回酒店便和衣而睡,鞋也沒脫」。
不怕文革遺毒 設獎金制鼓勵工人
霍震寰說,當時「割掉資本主義尾巴」的極左遺毒仍在,但為了加快進程,其父於共產中國率先引入「獎金制」:「以前『做就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爸爸卻提出多勞多得,大家都驚,因為人民剛經歷文革,被批鬥多年,都怕。」然而,政府最終沒干預,獎金激發工人自發性,高約100公尺的白天鵝賓館於1982年在「百無」中國拔地而起,「爸爸最怕文革養懶人,但看到中國人還是勤勞的,感慨說『中國有希望』」。
酒店門常開 每日上萬民眾參觀
其時,中國酒店管理依已故總理周恩來指令︰「外事無小事」,對出入民眾管理極嚴。至白天鵝賓館開幕,霍英東下令「四門大開」,每日迎來成千上萬群眾參觀,門外盡是被擠脫的鞋,霍英東看?失笑。霍震寰說:「老霍生覺得可以通過這措施,打破很多條條框框,也讓民眾見識到『好生活』的願景。」不過四門大開卻苦了負責接待的賓館員工,酒店內的廁紙、牙籤時常被偷,「爸爸說不要計較,讓他們慢慢習慣,改革開放以後,他們家堭N來很快會有(日用品)」。
至2003年合約期滿,「那時沒有條文說政府要多少錢買回,所以說愈早投資愈蝕底」。霍震寰說,霍家最後按合同,無償轉讓賓館給廣東省政府。時任廣東省外經貿廳副廳長招玉芳曾游說霍家繼續營運,「老霍生對賓館好有感情,但我們不是酒店管理公司,而且我們沒話事權,管理會較麻煩,所以推了」。
與美貿戰「應藉機調整自省」
賓館開業後,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3次到訪,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亦曾下榻,見證改革開放進程,卻一度被批評為「復辟封資修(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甚至因房價過高被扣上「賣國」帽子(見另稿),但一路走來,賓館成為了實行市場經濟「摸?石頭過河」的典範。40年過去,國家主席習近平說「改革開放要深化到底」,但迎上美國主導的貿易戰,中國工商業面臨挑戰。霍震寰認為,中國在貿易戰中佔下風,不失為調整步伐和自省的契機,他說:「中國富起來,但未強,不要當自己是什麼。大家認識到國家發展,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改革開放40年)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