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08年一場金融海嘯,改寫了環球金融秩序。世界前列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美歐金融體系崩潰。為了避免經濟陷入蕭條,聯儲局史無前例地開動印鈔機,6年內「製造」了近4萬億美元。日本也加快印鈔,一直力拒印鈔的歐央行最終也加入行列。10年「水漫金山」的日子過去了,隨?美國聯儲局開始加息及縮減資產負債表,到2018年新興市場開始受到資金流走的壓力,到底我們是否快要面對另一場金融危機呢?10年低息亦加劇全球貧富懸殊,對全球政治秩序又產生了什麼影響?《明報》將會一連5天深入報道。
我們先來回顧10年前發生的事。2008年9月14日星期日,正值香港中秋節,香港人在賞月時,地球另一端的監管機構緊急商討是否拯救雷曼。結果在香港時間9月15日日間,美國政府宣布讓雷曼倒閉,正在外地打高爾夫球的香港監管機構領導、銀行高管,紛紛縮短假期,回港應對這場十年一遇的金融風暴。
明報記者
港股由9月雷曼倒閉,至10月底跌至10,600點,個半月近乎「腰斬」一半,時任港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的陳家強憶述當時的心情,形容香港猶如「汪洋中一條小船」,首兩周每天都很緊張,不敢想像若再有大型金融機構倒閉會產生怎樣的災難。除了爆出迷債事件外(見另稿),9月24日東亞銀行(0023)更一度發生擠提。就在那段人心惶惶的日子,陳家強說當時市場上有很大的壓力要求港府禁止股票沽空,但財金官員堅持香港的沽空制度已很完善,最終頂住壓力。
頻接電話 被問為何不禁沽空
陳家強說,「當時很多人打電話來,問我們為什麼不禁沽空。壓力最主要來自金融公司,但也不止是金融公司,他們認為雷曼是由於不斷遭沽空,最終救不了。」翻查資料,雷曼倒閉後,美國收緊沽空規則,與英國一起禁止沽空金融股,主要市場唯獨香港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見表)。陳家強說:「當時不少人怪政府不禁沽空,令香港成為國際提款機。但我們及監管機構很認真地考量,覺得我們早已要求沽空需要借貨,沽空已不是那麼容易,我們又不是美國,為什麼要跟人?」
他又說政府在那幾個星期堙A一直密切留意沽空數據,沒有發現大幅提升,「別人panic(恐慌),你又跟住panic,只會令人猜測你在驚什麼。事後回看,我覺得我們很正確,香港亦成為其他市場的典範」。
陳家強說2008年3月,大型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倒閉,結果由摩根大通接管,令大家都相信美國政府不會不救雷曼。所以在9月15日,雷曼倒閉,接?AIG也爆煲,摩根士丹利股價大跌至僅數美元,「當時大家都覺得股價大跌的公司就有危險,可以無事變有事」。
向中小企擔保借貸 至今津津樂道
雷曼倒閉後一個多星期的早上,手機短訊瘋傳東亞銀行受事件牽連,令東亞各分行出現擠提人龍,市民深宵排隊取款。至翌日時任長和系主席李嘉誠證實出手買入東亞股票,加上時任財政司長曾俊華表明港府支持東亞,恐慌才告平息。事件觸發港府一度把銀行存款保障由上限10萬元擴至百分百。談起此事,陳家強說港府中人對100%存款保障沒有絲毫疑慮:「當時confidence is the key(信心是最關鍵),我們看過香港的銀行都好穩陣,沒有投資很多CDO(抵押債務證券),跟歐美不同,所以全沒爭議就推出百分百存款保證。」
另一件令陳家強津津樂道的事,是向中小企提供70%借貸擔保。「當時很多銀行都收緊借貸,中小企借不到錢就做不成生意。政府計過壞帳率不會很高,所以就拍心口去做。」政府願意擔保後銀行便肯借錢,陳形容這保住了很多打工仔的飯碗。
(明日預告:任志剛)
「金融海嘯10周年」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