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如走馬燈 政客逼宮被轟為私利
莫里森上任後將成為該國11年間的第7任總理。澳洲總理猶如走馬燈,近年幾乎全部都因逼宮而下台,不少政評人和輿論都指摘政客以私利為先,不惜以逼宮爭取政治利益。兩大黨互相攻訐,亦造就了近年邊緣政黨崛起。
澳洲總理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而是贏得國會大多數議席的黨派或聯盟的領袖出任,選舉為3年一度。近10年,一旦總理的民調或黨內支持度低滑,加上傳媒無休止的抨擊,逼宮危機便會出現,尤其是臨近選舉時候。像工黨的陸克文(Kevin Rudd)2010年敵不過吉拉德(Julia Gillard)逼宮,到2013年重新奪權執政,惟同年宣布提前大選,卻敗於自由黨阿博特(Tony Abott)之下。特恩布爾2015年縱逼退了阿博特,如今卻在政敵攻勢下,要讓位予盟友。
曾任澳洲外交官的夏爾馬(Dave Sharma)在《悉尼先驅晨報》遂批評說﹕「這意味國會議員永遠重視個人選舉成敗甚於國家利益。」
澳洲國立大學分析家休森(John Hewson)也批評政客心繫個人政治利益,漠視管治責任。《澳洲北領地新聞》在頭版報道中,稱「人民受夠了政客置自身利益先於人民所選出的代表」。
造就邊緣政黨崛起
澳洲的政治混亂亦造就了一些獨立人士和細小政黨崛起,例如反移民的單一民族黨。他們的議員進入國會,結果令執政聯盟被迫在某些議題上讓步。(法新社/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