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丹理論文 期刊指自我抄襲撤回 港大講師合撰 稱「推遲出版所致」
【明報專訊】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以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講師羅明輝合撰一篇關於由馬會資助主導「共創成長路」計劃的論文,於2012年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被指涉及自我抄襲;期刊指涉事論文與二人早前發表在另一期刊的一篇論文非常相似,於2014年決定撤回該論文。羅明輝接受本報查詢時曾承認有「參考?、寫?、抄?」然後再修改,強調是無意的。
二人稱事件因推遲出版涉事論文所致,屬非故意的疏忽,不涉學術誠信問題。論文遭期刊撤回後,二人任職的大學及馬會均曾不知情,惟理大表明,教職員有責任告知校方。
明報記者 梁瑞珮
分別2011及2012年刊登 後者2014年遭撤
石丹理及羅明輝分別是「共創成長路」計劃的首席研究者及聯合首席研究者,涉事論文關於該計劃的過程檢討,題目為Process Evaluation of a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 in Hong Kong Based on Different Cohorts,羅是第一作者,石是合著者,於2012年在國際學術期刊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簡稱TSWJ)刊登,期刊於2014年4月發出通告撤回該文章。
另一篇論文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簡稱RSWP),題目為Process Evaluation of a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 Project P.A.T.H.S.,同樣由羅及石合撰,2011年3月31日在網上版發表。
出版機構指沒引述 作者:建議「勘誤」遭拒
TSWJ的出版機構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研究誠信組(Research Integrity Team)回覆本報時表示,2013年12月收到電郵,關注有關文章涉自我抄襲問題,於是翻查文章及徵詢編委會,發現兩篇文章非常相似,而作者在涉事文章中並沒有引述早前在RSWP已發表的文章。
出版機構續指出,涉事文章太相似,可能被視為切香腸及/或重複發表 (salami slicing and/or duplicate publication),亦要考慮版權問題。對於作者的解釋,期刊方面已向作者清楚強調,涉事文章於2011年11月6日遞交,而另一篇同年3月31日已在RSWP網上發表,最終決定撤回涉事文章。
石、羅二人透過書面及電話訪問向本報表示,涉事文章最終版本於2011年3月31日前已準備好,當時另一篇文章仍未在RSWP網上發布,故沒有該文章的文獻引述,因決定推遲出版涉事文章,暫時擱置放一邊(put on hold),其間沒有改動,至同年11月交予期刊的學術編輯。二人稱,沒有收過RSWP通知指文章已在網上發表。其後他們曾向TSWJ建議發出勘誤(Erratum)通告,提出修改及在參考文獻加回早前文章的引述資料,此建議獲當時已離任的學術編輯支持,惟期刊方面不接受。
港大講師:參考?寫?抄? 無心之失
記者問及兩篇文章的相似度很高,而草擬的勘誤建議移去很多段落,當中包括作為論文最重要及核心的討論部分,為何涉事文章會有不少段落用字與另一文章幾乎一樣?
二人均表示,兩篇文章的焦點、分析及結果不同。然而,羅被多番追問下稱,可能有數份文件在手,「有參考?,又寫?,又抄?,跟往再modify(修改),所以有個咁齔痕G,真係無心之失」。 羅及後澄清,是參考了數個文件檔案,再用自己方法寫,「原來我鰤悁狾A寫儮L程就有咁黿↙G」,但否認搬字過紙。
石表示,涉事文章是由羅先撰寫,他作為合著者負責提供意見、修改及編輯,又補充稱羅所講的「抄」不是有意識的抄,相信只是無意識地用了舊資料,「即係無意咁reproduce(複寫)洁v,並重申事件屬無意及非故意的疏忽,認為有合理解釋,不明白但尊重期刊方面的決定。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