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TSSSU(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重要性在於意義,而非金錢資助。」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徐仲鍈說。2015年起,徐獲TSSSU撥款50萬元成立康訊生物分析有限公司,研究「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系統」,以拍攝眼底相片篩查中風風險。徐憶述TSSSU推出前,由學術領域跳到產業化的學者不多,「但TSSSU出現代表政府態度轉變,重視研究『落地』,大學開始鼓勵學者創業」。
徐表示以往學者完成上游研究,中下游轉化「落地」則交藥廠或醫療儀器公司負責,他慨嘆因此話事權在對方,「產品能否盡快推出市場(學者)控制不了」,遂決心創業。
學者經商困難多,需靠大學知識轉移服務處協助。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處長(知識轉移)李志明稱,該處為從事初創學者提供商業意見、物色投資者等,但TSSSU資助每間初創每年款額上限僅120萬,為期不超過3年,只能助公司起步,盼日後「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