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 答題指引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在家教學
.學習單元:全球化、現代中國、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顧問教師:華英中學通識科主任 賴礎賢
◆學習目標
知識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學童壓力、智能發展、人際關係、社交技能、個人興趣、管教模式
技能
.從資料歸納結論
.說明爭議點
.訂立比較標準
.建構正、反、駁論
態度及價值觀
.尊重學生興趣
.平衡學習與休息及玩樂的時間
.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及出路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A有關學童的壓力,闡述兩個結論。
◇解題
題目要求闡述兩個「結論」,學生應綜合數據所得,加以歸納及比較,得出有意義的信息,切勿逐一描述不同項目。利用資料作答時須引用數據,盡量比較數據間的不同,並作出簡單運算。
◇參考答案
?學童壓力最主要來自考試
根據資料A所示,逾半學童壓力來自考試,比起其他壓力來源,如作息時間不足、難以兼顧學業及課外活動等各佔三成, 是眾多選項中佔比最多。
?學童壓力來源均與學業有關
根據資料A,雖然學童有不同壓力來源,但4個選項中,所有都與學業有關,可見學童因為學業而壓力過大。
2. 參考資料,指出現時香港教育制度兩個爭議點。
◇解題
題目要求指出「爭議點」,即不同持份者就同一議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學生作答時須指出不同持份者在什麼層面(爭議點)上有爭議。
◇參考答案
?學習應以個人興趣還是制度要求為先?
在現今香港教育制度下,學生須滿足制度要求,如資料B所示,學生在課餘時間或透過補習等方式,鞏固學業知識及滿足考試要求,導致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更造成資料A所示有過半數人因考試而感到壓力。外國學習則較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可在較小考試壓力下發掘學習興趣。因此社會上出現關於教育制度是否過分催谷學生學習、應以個人興趣還是制度要求為先的爭議。
?可否自由選擇在校學習還是在家教學?
有人認為學校教育僵化及過時,教授的知識及技能未必能應付現今社會要求,愈來愈多家長期望在家教學。然而,有人不認同在家教學,因為在家教學課程難以監管,政府無法得知兒童在家是否得到適當教育,更可能出現父母疏忽照顧兒童等問題,可見應否容許兒童在家學習,還是兒童必須在校學習上,存有很大爭議。
◆延伸回應題
3. 「在家教學更有助青少年個人成長的全面發展」,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解釋你 的答案。
◇解題
.題目為比較題,學生作答時須加設比較對象,如「在家教學」相對於「在校教育」,同時須提出比較準則,指出孰優孰劣。題目要求學生就「個人成長」的向度論述,作答時必須扣連相關概念。
.題目是多大程度題,故學生在最後部分要比較兩者的「相對優點」或「相對缺點」。
◇參考答案
同意的論點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在現今正規學校教育下,一般學校的常規上課時間是朝8晚4,加上補課、補習及課外活動,不少學生甚至到晚上8、9時才可回家,與父母相處時間不斷減少,令親子關係疏離。反之,在家教學主要由父母授課、解決子女學習困難,親子相處時間大增,父母成為最了解子女需要的人,親子關係自然更為密切。
.因材施教
正規學校一班師生比例約為1比30,學生能力有差異,興趣也不一樣,但在現有制度下,他們只能接受一致的教學內容,課程未能有效照顧學生興趣及學習差異。反之,在家教學由父母因應子女的專長及興趣,度身訂做合適課程,更能因應孩子能力提供教學資源,而子女面對學習困難也有「專人」解答,可提升教學效能。
不同意的論點
.未能提供專業適切的教學資源
在家教學多倚賴父母或聘請不同私人導師,然而一般父母均要工作,是否有足夠時間教導子女成疑,而父母不可能深入認識各科,也只有極少數人可負擔聘請多名家教導師。在家教學難像學校教育般,在不同學科及課外活動均有專業培訓導師。可見學校教育能更全面及持續地照顧學生多元學習需要,有利學生的智能發展。
.未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學校教育讓學生與同齡學童相處,他們要共同學習、參與課外活動和協作活動等,青少年在過程中可學習溝通及社交技巧,同時建立人際關係,在確立個人價值及建立自尊感方面尤為重要。反而在家教學,青少年只面對父母及外聘教師,與同齡學童相處的機會大減,難以建立朋輩關係及學習社交技巧,影響其長遠發展。
傾向「同意」的駁論:在家教學可替代性低
在家教學優點較難取代,因為教育資源有限,青少年不可能在正規學校得到度身訂做的教學。雖然在校學習有較充足的學習資源等好處,但政府可大力發展網上教學資源,又或資助家庭教學,令在家教學有較彈性的教學模式。
傾向「不同意」的駁論:在家教學影響深遠
即使在校教育未必能為每名學生提供獨一無二的課程,然而如中文及英文等科目,是不論學生興趣均必須學習,故若在家教學未能提供有質素的教學資源,影響將非常深遠。與朋輩相處及社交能力也不可或缺,青少年在學校較易得到相關經驗,故學校教育仍較可取。
(由通識科教師就時事議題撰寫)
[通通識 第5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