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機構調查發現,逾五成受訪學童負面情緒偏高,每3個受訪學童就有一個曾受欺凌。團體建議老師及朋輩主動聆聽;輔導心理學家則認為學校應提高學童的同理心。 34%稱過去半年曾被欺凌 機構「加油香港」於本月上旬在網上及學校收回604份問卷,逾九成是中學或以上學生。調查發現,33.9%學童認為自己過去6個月曾受欺凌,欺凌者主要是同學,有35.6%,20.7%是朋友。 65.1%受訪學童覺得網絡是安心的地方,但有26.7%曾在網上遇衝突和罵戰,25.8%被不斷辱罵及23.2%被公開散播謠言。遇到欺凌時,42.5%受訪學童會先自己處理,29.5%會向朋輩主動求助,向父母長輩主動求助的只有12.6%。被問最希望得到何人主動伸援手,45.9%說朋輩。 調查讓受訪學童為自己過去6個月的心情評分,7分最高,1分最低,將傷心評為5至7分者有52.3%,恐懼評為5至7分則有52.2%。27%受訪學童認為「面對讀書、升學及就業壓力」是不安感覺的主要來源,認為「被欺凌、被鄙視、被排擠、被看到一文不值」則有16.2%。 機構盼扭轉「找社工」負面觀感 加油香港基金創辦人兼主席周佩波認為「校園欺凌一單都嫌多」,曾有不少學生向他稱缺乏人真誠聆聽心底話。他鼓勵學童可主動關心他人,並與遇到問題的朋輩一同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周指教師應成為學童的人生導師,花時間作心靈溝通,而大眾覺得學童見社工是「好大件事」、「做鱁I洁v,感覺負面,盼可改變社工形象,成為學童願意傾訴的對象,一同解決人生問題。 心理學家:欺凌者或自身有困擾 輔導心理學家鄭雅心稱,不少欺凌者面對家庭問題,感到無力時選擇欺負弱者,以得到權力滿足心靈,故處理欺凌個案時不應懲罰欺凌者,而是了解背後原因。 她又說,預防工作十分重要,學校應培養關心氣氛、增加活動如劇場表演等,令學童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及聆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