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70年,以色列終如願獲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首都,但對比當年以色列立國後,阿拉伯多國翌日即向以國開戰協助巴勒斯坦人,如今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世界則冷淡回應,甚至傳出向巴人施壓逼其接受現實。在有伊朗這個共同假想敵下,美、以、沙3國的全新結盟正逐漸成形,華府退出伊朗核協議便是明證。中東格局變化,巴勒斯坦問題已變得次要,令巴人難阻美大使館搬到耶城。
伊朗成共同假想敵
特朗普拒理會歐洲盟友強烈反對,獨斷拍板搬遷美使館到耶路撒冷和退出伊朗核協議,惹來巨大爭議,但這兩個決定一直得到區內盟友以色列和沙特支持。
美國雖然一直分別與以色列及沙特是盟友,但以色列和沙特兩國礙於巴人等歷史因素向來未有邦交。不過在沙特愈益敵視伊朗下,三國互動出現變化:特朗普女婿、白宮中東特使庫什納穿針引線,促使以色列和沙特走近,例如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去年9月傳出秘訪以國,今年3月沙特更開放領空讓飛往以色列的客機取道其領空。
這情况下,巴勒斯坦問題明顯受冷遇,在特朗普宣布遷使館後,沙特及其主要阿拉伯盟友的反應並不強烈,不但傳出穆罕默德施壓巴人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接受不以東耶路撒冷為未來首都,更有以色列傳媒引述消息稱,他在3月一場閉門會議上叫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要麼接受以國方案,「要麼收聲」。
巴人政府乏作為 無力反抗
曾是巴人自治政府閣員的學者哈迪卜(Ghassan Khatib)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時說:「無論是哈馬斯的武裝抗爭還是法塔赫的外交路線都沒有得到什麼收穫,他們都是失敗的政府,公眾大為不滿。」觀察家懷疑巴人立國運動未來能否調整策略以重新起步。
而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後,外界對中東的實際焦點,不在於美國搬遷使館,而是憂慮以色列是否有意藉核問題向伊朗有進一步的軍事行動,擦槍走火引發地區戰爭——兩國近期已在敘利亞邊境相互駁火,令雙邊緊張升溫。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