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設計師 助農婦染布手藝走入市場 貴州之藍染木成大器
【明報專訊】英國國際貿易部今起一連4天在港舉行「英國創新科技節」,涵蓋工作、生活、享樂、學習方式四大範疇,超過120名講者獲邀出席。講者之一、英籍華裔紡織設計師吳燕玲擅長於各類紡織項目尋求突破,2013年起幫助貴州農村婦女,從植物提取藍靛染料,由傳統染布,變為手工製作的蠟染木_、杯墊、餐具等家居用品,助民族手藝走入商業市場,不再只是旅行手信。
明報記者 岑詠欣
33歲的吳燕玲在英國取得未來紡織品設計(Future Textile)碩士學位,善於製作不同形式物料,曾被雜誌稱為「高科技仙子」 (Techno Fairy),其創辦的設計工作室The Fabrick Lab在各類紡織項目中尋求突破,其中貴州項目在2015年申請到「信言設計大使專題資助計劃」,擴大規模。
見當地寧售電腦織品 決心推廣農村產品
吳燕玲憶述,2013年到貴州考察時到訪當地農村,認識了當地婦女的紡織及染布手藝,「染布技術是她們生活一部分,是national pride(民族自豪),所以我稱呼她們做老師」。然而,當地市集寧願售賣電腦提花的紡織品,令她萌生協助農婦手藝走入市場的念頭,「若與工廠鬥,是沒可能,但做一些特別的物料,客人自然找我們」。
傳統「蠟染藍靛」染布技術在東南亞常見,並非貴州農村婦女獨有,「那不如嘗試從物料入手,例如batik on wood(蠟染木頭)」。吳燕玲說,以蠟染木_為例,靈感來自與村民吃飯時坐的小_,與傳統染布一樣,藍靛染料原材料來自板藍根,經泡浸、打氧氣、隔渣等流程,令染料變為泥漿狀,整個流程由村民處理﹔然而,若要蠟染木頭,由於材質不同,故需改良染缸和退蠟的鍋等工具,她在村內找了約40戶人,才有一家人做到她想要的效果。
染布到染木 村民懂得與藍靛染料「溝通」
吳燕玲續稱,村民懂得與藍靛染料「溝通」,知道質素何時最好,每年11月後不接受訂單,每日染的過程亦不能太長,「染缸如人一樣有脾氣,若染太多,令它操勞,當中的化學作用不夠,(木頭)就上不到色」。她說至今除造出數百張蠟染木_,亦已推出杯墊、餐具等家居用品,部分在港有售。
吳燕玲表示,目標今年將貴州項目的參與者年輕化,「擴至38至45歲,做到承傳,令年輕人覺得這種手藝不單是鄉村工作(village works)」。她亦希望藉貴州項目塑造全新的手工工業模式,讓其他國家的設計師仿效。